深处内陆的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深入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区位优势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开展俄蒙经贸,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外向新动力
“通过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内蒙古正在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内蒙古商务厅处长杜成福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地势狭长的内蒙古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21公里,内与甘肃、陕西等8个省份毗邻,“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内蒙古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他告诉本刊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一直把“向北开放”战略作为发展的重要支点,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很快。2011年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进出口额分别约为28.93亿美元、28.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5%、68.3%,两项合计约占去年内蒙古进出口总额的48.1%。
此外,去年内蒙古企业还在俄罗斯、蒙古国新设立企业机构19家,中方协议投资额约为6.64亿元,主要业务以矿产资源开发、地质勘查、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房地产开发为主。“这比‘十一五’期间的总额还多1.46亿美元。”内蒙古商务厅副处长刘培林向本刊记者介绍说。
他分析说,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都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愿望很强烈,距离近、需求大的市场则是中国。同时,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快,迫切需要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企业“走出去”的愿望很强,产业结构与俄罗斯、蒙古国也有很强的互补性。
另外,近年来我国中东部省份以及港澳地区的许多企业也纷纷以内蒙古为基地,与俄罗斯、蒙古国开展经贸合作。“有市场需求,有合作意愿和条件,实施‘向北开放’战略恰逢其时”,刘培林说。
向北开放“桥头堡”
策克、甘其毛都、二连浩特展开地图由西向东看去,内蒙古一个个口岸宛若珍珠,嵌在蜿蜒曲折的边境线上。“口岸是对外开放合作的平台。”内蒙古商务厅口岸办公室副主任刘松对本刊记者说,内蒙古境内现有口岸19个,其中17个分布在边境旗、市,构筑起了立体、全方位的向北开放口岸体系。
据统计,去年内蒙古口岸的过货量已经达到6172.8万吨,同比增长17.7%,超过15%的预期增幅。其中,对俄、对蒙口岸的过货量分别为2664.7万吨和3222.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和22.9%。“向北开放,为内蒙古沿边地区注入了腾飞的动力。”刘松举例说,对蒙古国的甘其毛都口岸,2000年的过货量仅为0.12万吨,去年已经达到1067.9万吨,“对蒙古国的策克口岸所在区域,过去是戈壁滩,如今也已经成为年过货量超千万吨的大型陆路口岸。”
尤其重要的是,满洲里市还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内蒙古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满洲里市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实施“向北开放”战略机遇,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地区地方政府的交往,着力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和提升通关能力,围绕口岸大通关建设,对铁路和公路口岸进行了扩建和续建。
本刊记者了解到,各级政府部门在“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总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实施满洲里口岸通道、查验、口岸公路和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口岸的客货通关能力、通关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1992年被确定为国家沿边开放城市时,满洲里口岸的过货量只有294万吨,去年已经达到2659.6万吨,承担了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伴随着口岸功能的日益完善,满洲里市的对外贸易市场逐年扩大,截止到2011年底,有实际业绩的外贸企业达到280家,每天在满洲里生活和工作、旅游的俄罗斯、蒙古国等外国客商接近2万人。为了加快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去年以来,满洲里市投资提高口岸信息化水平。目前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口岸通关监控指挥系统已经完工。此外,满洲里市规划投资百亿元的新国际铁路货场和配套项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满洲里市还把今年确立为“试验区建设年”,提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基础设施、政策环境营造为保障,逐步推动试验区建设,促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按照规划,试验区2010年到2012年为起步阶段,力争政策项目落实到位和启动实施;到2015年初步形成规模,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全面增强,积累出开发开放的新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到2020年,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开发开放的成功典范。
刘松说,试验区建设对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推动兴边富民和边疆稳定,将发挥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自治区已经在研究,并向国家争取把二连浩特市也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并且规划建设沿边开放经济带,从而化“点”为“面”,开启“向北开放”战略实施的新阶段。
开放水平仍需提升
近年来,“向北开放”战略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当前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刊记者了解到,去年我国从蒙古国、俄罗斯进口原煤2040万吨、各种矿石和矿砂1055万吨,分别增长21.57%和134%,但是我国企业在境外从事资源开发的少,进口主要以采购等传统贸易为主,获得采矿权的项目也主要是小项目,购买多,开采少,就地加工少,受市场波动和贸易政策影响大。
当前,内蒙古对俄罗斯、蒙古国的投资也比较分散,“走出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十一五”期间新投资设立企业机构6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为5.18亿美元,单个协议投资额约为780万美元。去年新投资设立的企业机构,中方单个协议投资额不足3500万美元。除了大项目少,当前投资的也主要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少,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差,还容易滋生不正当竞争。此外,进出口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非常突出。去年内蒙古自俄罗斯、蒙古国的进口额分别约为26.8亿美元、19.3亿美元,出口额却分别约为2.13亿美元和9.1亿美元,非常不平衡,这主要是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导致的。
从开放环境看,当前内蒙古和蒙古国、俄罗斯的部分口岸基础设施薄弱,已经不能够充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近年来俄罗斯、蒙古国也在相应地调整经贸政策,环保和生态等要求也明显提高,对开展经贸合作提出了新要求。
杜成福、刘松等人建议说,要继续完善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走出去”,并创新方式,以参股等方式开展合作,并且鼓励企业在境外建设加工项目。对“走出去”的企业,也要加强跟踪服务。
同时,要继续投入,把口岸建成功能齐全、产业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经济区枢纽,提高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向北开放”战略。此外,要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采取措施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性强的外贸龙头企业。
在加强市场衔接,强化产品质量,以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对俄罗斯、蒙古国经贸、环保等政策的调整,要积极研究和妥善应对,比如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目前部分企业的环保等工作不到位,对地方居民的回报少,不利于未来的合作。在这方面,要发挥好政府、行业组织和商会的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引导境外投资企业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战略经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深化合作交流的开放愿景
2012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约14246亿元,但是外贸进出口总额仅119.4亿美元,严重不匹配。为此,内蒙古提出“十二五”期间要补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短板”。去年6月26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支持内蒙古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打造开放合作平台。
杜成福等人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不断开放新的领域和空间,提升开放层次,构筑互利共赢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其中,在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的交流合作上:
一是加强境外合作,引导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深化与俄罗斯、蒙古国的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扩大境外资源进口。同时,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加工基地,建设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此外,内蒙古还将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和外派劳务合作,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深化各个层面和领域的交流合作。
二是以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目标,完善公路、铁路、航空口岸体系,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进出口资源综合加工示范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提高口岸服务能力和电子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口岸查验条件,提高口岸服务效率。
三是加快发展口岸经济,依托口岸促进贸工一体化发展,提高口岸综合效能。同时,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并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快发展进口资源落地加工产业,实现资源过埠转化。此外,内蒙古还将扶持边贸企业做大做强,扩大本地产品出口,提升边贸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
“随着沿边开发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合作深化、规模扩大、领域拓展、层次提高,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杜成福最后说。(文/任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