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将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限衔接。即: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实现“扶贫促进发展、低保维持生存”目标。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转型,需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上下联动、综合发力。
转变观念,切实增强贫困户增收的信心和决心。一是扶志。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干部走村入户积极性,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开展帮扶活动。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宣传扶贫惠民政策,了解贫困农户的思想,积极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积极发展生产,自力更生。二是扶智。加大科技扶贫和培训力度,突出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调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安排科技培训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短期培训,使贫困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能力,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选择性地举办一些易学会、好操作、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培训。同时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分类扶贫,逐步改善贫困村的环境。一是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二是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帮扶。三是对基础设施较好的村,着力加大水、电、路、气等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农村商贸网点,促进农村市场流通和建设。四是对于一些山高坡陡的,愿意生活在农村的农户,利用土地流转或置换,搬迁一批,实现“山上产业、山下人居”。五是对于想生活在城里的又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户,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有偿退让机制,逐步引导他们在城里生根发芽,进一步开花结果。六是对于一些适合旅游开发的地区,开办农家乐,实行一、三产业双轮驱动。七是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
实施联动帮扶,组建部门帮扶集团。一是干部帮扶。结合创先争优等实践活动,建立落实干部帮扶机制,帮助贫困户寻求致富门路,指导贫困户选择增收项目,鼓励贫困户发展增收主业,为其解决增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组织部门帮扶集团。制定落实部门联系帮扶贫困村,帮助联系村厘清发展思路,谋划增收产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每年为贫困村办一两件实事。
推进龙头带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树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引进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市场+农户”等模式,围绕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以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支持重点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形成“区县有龙头企业、镇村有主导产业、家庭有增收主业”的长效增收机制。
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积极稳妥扩大劳务输出。以贫困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优质种苗、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扶贫资金必须用于贫困乡村的基本建设,各行业部门的专项资金要重点向贫困乡村倾斜,力争贫困村全部实现“七有”、“四通”、“三解决”的奋斗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充分利用“缺项补项”方案,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为低收入群众经济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职业培训,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关心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资收入等情况,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增加非农收入比重。
加大金融支持,打开贫困村资金紧缺瓶颈。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增收的积极作用,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发挥村镇银行和担保公司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贫困村互助资金+农户”的“六位一体”的助推模式。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运行机制,鼓励吸引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实力,打开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的瓶颈。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殷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