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老师,我的孩子这次月考化学考那么点分,他是不是学习不够认真啊?”4月11日中午12点半,自治区“十佳巾帼建功标兵”、集宁一中实验班班主任潘松英刚踏进家门,就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您别急,高中物理学起来比较难,孩子们可能把大多精力都放在学习物理上,结果化学就落下了。经过这次考试,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这种顾此失彼的学习方式是不对的,咱们不需要责备他……”1个多小时后,学生家长终于放心地挂了电话,而此时下午上课的时间就要到了。
潘松英1996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集宁一中任高中语文教师,3年后,她成为集宁一中几十个年轻教师中第一个带高三的教师,在当年的高考中她所教的高160班学生的语文平均成绩位列全乌兰察布市第一。2002年潘松英成为集宁一中第一届西部助学工程“宏志班”的班主任,所带50名学生在2005年高考中全部考上本科,升学率达到100%。她是集宁一中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考博士的教师。她先后多次获校级、市级“教学能手”称号和市级“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1年入选内蒙古人才库。
4月11日下午两点半,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潘老师换上工作服,快步走向她所带的高一(四)班。她要在上课之前去看看学生们。
“我要考上理想的大学”,“最近有点烦”。在高一(四)班的墙壁上,记者见到了很多由同学们写下的小纸条。“教书多年,真的觉得孩子们很辛苦。尤其在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大,孩子们的内心很压抑,于是我就想,把教室外面的空墙壁变成‘发泄墙’,学生们可以随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发泄墙上的字条没有姓名,但潘松英却能一眼就辨认出字条是哪个学生写的。“每当发现有同学情绪不稳定,我就会及时把字条撕下来,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疏导。”说着,潘松英将“最近有点烦”的字条撕下来。听惯了“家长辛辛苦苦赚钱供你上学”、“老师辛辛苦苦教你们”的话,也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记者觉得眼前这位老师分外亲切。
“我的孩子很调皮,对此我也非常头疼。有一次孩子犯了错,潘老师没说什么,却让他带盆花到学校里养。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从孩子的变化上才明白了潘老师的用心良苦。现在孩子每天回家向我报告,‘妈妈,我养的花又长了一片叶子’,‘妈妈,我的花马上要开花了’。我发现孩子通过自己养花不仅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而且更加自信了,现在每次考试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教育孩子上,潘老师比我们家长还要用心,我们家长也做不到的潘老师都做到了。”说起自己孩子的改变,谢坤的妈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从教16年,她从没请过病假事假,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比学生的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教学上,她都是我们的榜样。潘老师经常给我们上示范课,把自己的经验教给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这么多年了,她每天早晨比学生到的早,每天晚上比学生走的迟。她为了学生废寝忘食,一盒饺子,从中午放到下午,直到下了晚自习我经过她办公桌,饺子还在那里放着。”这位和潘老师共同工作在语文教学战线上的老师动情地说,“我就希望她能对自己好点,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自己生活清贫朴素。她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件像样的衣服和首饰,却总自己掏钱给学生买书看病。”
采访结束,不禁对眼前这位笑容谦恭、身形消瘦的人民教师肃然起敬。一样流逝的青春,可以用来虚掷,也可以用来奉献;一样翻转的年轮,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永远被铭记。三尺讲台,一片丹心,潘松英无悔的选择,滋润了一朵朵花儿。(记者 霍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