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300多年前曾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经历了一个繁荣衰落的轮回之后,进入21世纪,在自治区和锡盟城市布局的政策调控下,这座古城将再度令世人瞩目———
近几年,每次到多伦采访,都为这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不断的蜕变所折服。4月23日,记者再次驱车前往多伦,刚一入境,一路沙尘天气戛然而止,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葱茏的百万亩樟子松基地。驶入多伦新城区,主干道两端楼房高耸、饭店商铺林立、行人车辆如织。这是几年前那个土里土气的小城吗?
“这些变化算不了什么,很快,我们多伦要让举世瞩目呢!”当地人眉宇间透着一股自信。这自信来自于自治区与锡盟城市布局调控政策把多伦确定为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
2011年9月29日,是多伦县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这一天,在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选址工作汇报会上,自治区领导着眼于全区发展大局,依托多伦县优越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在这里建设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把多伦打造成为锡盟南部5个旗县的经济中心和全盟对接京津唐、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并把具体位置定为紧靠多伦老城区向西面展开。
近日,记者就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情况,采访多伦县委书记赵德永时,被他办公桌上的一张地图和一张规划图深深吸引。地图,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绘就、以多伦诺尔为中心、连接北方大港的西北铁路系统的《建国方略图》的复本,图上描绘着以多伦为中心的8条铁路,布满了当时中国北方的大面积版图。图中的多伦诺尔,就是如今位于北京正北方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多伦县。这张富有历史意义和远见的地图,目前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工业园区展览馆展出。正如图中所绘:随着从二连始发,途经锡林浩特市、多伦县、丰宁到唐山的铁路通车,从多伦可以直接到达自治区在曹妃甸的临港产业园,直达出海口,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承接京津冀高科技、非资源产业转移。
历史上,古城多伦因交通而兴起,最辉煌时期总人口达到18万,是当时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可惜后来又因交通而衰落。如今,古城迎来了二次振兴的机遇:一批大交通工程正在多伦大地破土动工。按照规划,从多伦到北京的320公里一级公路通车后,3小时即可进京;从多伦途经唐山到曹妃甸全长420公里的公路通车后,4个小时就可到达出海口;定位在正蓝旗和多伦县中间建立的上都机场投入运营时,只需半小时,就能从首都北京直达多伦……美好愿景5年内将变成现实。
吸引记者的另一张图是区域中心城市的规划蓝图。图上明确标出了未来多伦三河、五山、七湖的城市格局。“山—水—城”和谐发展的模式,将充分展示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以“文化、生态、宜居”为功能定位,打造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特色、自然生态、生活休闲等功能的城市水体特色区域。
蓝图中格外吸引视线的还有呈“北斗七星”格局的7个湖泊,充分体现了多伦诺尔(蒙语译为七个湖泊)的历史文化内涵。“北斗七星”通过河渠相连形成环城水系。
近年来,多伦县已经接连引进了大唐国际、中国大唐、香港协鑫、内蒙古伊利、福建超大5大上市公司,开创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2011年,多伦县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6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71:17,顺利完成了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初期经济的转型,形成了化工、能源、矿产品开发、农畜产品加工、建材五大优势特色产业。这些纷纷落地投产的大项目、大企业,无疑将成为多伦县建设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力引擎。
赵德永介绍,按照“2年形成框架,5年初具规模,10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多伦城市人口将由目前的5万人达到25万人左右,城区面积由13.8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由2011年的55.69亿元达到46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
目前,多伦县正举全县之力,有序开展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土地收储、落实资金等前期工作。5月中下旬,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大工程将全面开工。
“通过5到10年的努力,我们将把多伦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市和锡盟南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综合服务功能最完善、产业层次高端、吸纳人口能力及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经济、商贸物流、旅游、教育医疗和区域金融中心城市。”赵德永一席话掷地有声。
B上接第一版她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赢得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广泛赞誉。同校的一位年轻教师对她说:“你不领工资,今后也不太可能留在这里工作,何必那么辛苦?”她回答:“如果我想要赚钱,就不会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在这一年里,能有机会做尽可能多的事情,获得尽可能多的体验,才是我做志愿者的目的。”
这两个姑娘的故事,只是我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的缩影。近年来,青年志愿者队伍在我区不断发展壮大,草原上呈现出一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风景线。目前,我区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已经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网络体系,数千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基层。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中,我区已累计接收西部计划志愿者5323名,他们为我区的支农、支教、支医及基层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很多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都选择了在当地扎根。
高海龙,呼市土右旗的“80后”小伙儿,2009年8月份,他作为志愿者来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富兴街道办事处,负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第二年的4月12日,他在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社区流动留守儿童爱心五点半社区课堂。课堂运行两年来,收纳留守儿童31人,免费辅导学生600多课时,学生们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高海龙说,“今后,我们要把这个社区课堂打造成一个有规模、有品牌的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场所,让更多的社区流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受益。”
如今,我区青年志愿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志愿者服务、抢险救灾服务、农村牧区思想教育志愿服务等广泛开展。
为了促使我区的青年志愿服务向深层次发展,提升服务水平,自治区各级团组织借助社会各方力量,组织招募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发挥高校、企业及金融、卫生、文化等各行业的志愿者团队优势,成立了大学生支教扫盲服务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农村牧区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志愿服务队、未成年人保护宣教志愿者服务队等专业志愿者队伍。这些专业队伍的成立,有效提升了志愿服务层次,走出了过去服务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限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不断壮大的内蒙古志愿者队伍,已经成为草原上一张美丽的名片,在内蒙古大地上唱响了一支青春之歌。(记者陈永平巴依斯古楞通讯员王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