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才能乐业。然而摆在老工业基地包头市面前的是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连片危旧房屋和大面积的棚户区。为了让百姓住有所居,包头市将此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攻坚克难,倾力而为,圆了老百姓的住房梦。
秋日的阳光把退休工人张均的新家照得亮堂堂的。两年前,72岁的张师傅以每月每平方米1元的租金享受到了这套政府新建的、位于包头市青山区北新街的49.6平方米的廉租房。他说,房间布局好,防盗门、对讲机、地暖、自来水、天然气应有尽有,搬上铺盖就入住了,当时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觉。老人还说,儿子患有精神疾病,老伴儿没工作,过去租的旧平房夏天漏雨,冬天结冰,一住就是12年。张师傅形容那些日子是“冷在身上,凉在心里,愁在脸上”,而现在的生活则是“热在身上,暖在心里,笑在脸上”。
“包头市从2004年开始推行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制度,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已实现应保尽保。在此基础上,启动了30到50平方米的廉租住房建设并逐年加速,已形成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廉租住房保障体系。”包头市房管局副局长李金平说。
资金投入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最大的难点。包头市加大财政投入,对廉租住房建设每平方米补助300元,对公租房每平方米补助200元,城市棚户区改造每户补助1000元。市本级土地出让成交价的6%、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每平米提取8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还利用住房公积金、申请国债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组建包头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司,建立了规范的投融资平台,拓宽了融资渠道。同时,包头市健全土地优先供应工作机制,有力保证了安居工程任务的完成。
作为增加房源供给的重要途径,包头市推行配建制度。把配建廉租房、公租房作为普通商品房开发和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取得土地的前置条件。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按照6%的比例配建,其他住宅开发类项目按照5%的比例配建,政府以成本价回购。
“十一五”期间,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在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包头市累计投入资金180亿元,建成住宅14万多套,使近40万人圆了住房梦。“十二五”开局之年,共开工89128套,居自治区之首。今年,计划实物建房32392套,总投资72亿元。
从最低收入人群到中低收入者,包头市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使包头的住房保障体系环环相扣。
72岁的煤矿工人王喜怀说,没想到这把年纪了,还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去年,他家老少三代7口人告别了1958年建的两间不足30平米的土坯房,搬到了民馨家园。民馨家园是石拐棚户区搬迁改造项目,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总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是包头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神华集团、居民个人和市区两级财政多方融资35.36亿元完成,近4万居民结束了多年甚至数辈居住在低矮潮湿的棚户区的历史。
与包钢集团合作,包头市建成了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明日星城”。建设面积达107万平方米,每平方米价格政策性减免275.2元,1万户低收入家庭直接受益。通过合作,内蒙古一机集团、北重集团等大企业的很多职工也享受到了经济适用房,改善了住房条件。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不仅解决了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难题,充分发挥了住房保障功能,还改善了住房供应结构,通过调整供求关系有效引导和平抑了房价。2011年,包头市新建住房涨幅控制在了5%左右,平均价格市区5000元左右,外五旗县区4000元左右。(记者 吕学先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