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主城区某家大型超市准备选购一款洗面奶时,看见部分洗化用品并没有明确标价。选好洗面奶询问价格时,身边的促销人员表示这款商品是特价商品,单价为9.9元。随后记者去收银台结账,付款时收银员却说这款洗面奶15元。明明是特价的9.9元怎么一转身就变成15元了?记者和收银员说明之后,收银员却说:“这款没有特价,单价就是15元,估计是楼上的人说错了。”
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了市民反映的类似情况。哈斯在某超市购食品时,选中了一种有明确价格标注的食品。400克包装应该比300克包装的要贵,但在收银台结账后查看购物小票时,却发现300克的居然收了400克的价钱。回去询问超市人员时,收银员却表示:“这个我们也不清楚,问厂家吧。”
折扣原价收,价格不统一,超市这样的行为是否欺骗了消费者?记者在通辽市消费者协会了解到,个别超市利用消费者对显性价格标签的认可,在电脑里搞“暗箱操作”,这是一种隐性欺诈,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当标注价格与实际收费价格不一样时,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赔。超市物品未标明价格更是不允许的。工商人员提醒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特别是购买一些特价及优惠促销的商品时,注意核对商品价格,还要养成检查小票的习惯,谨防商家从中做手脚,以免吃了“哑巴亏”。(记者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