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在发展中求保护在保护中谋发展
穿越鄂温克草原一路向南约80公里处,便是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的所在地了。这里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浓烟滚滚、震耳噪音——一进公司,两条“空中长廊”远远便跃入眼帘,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是公司的煤炭、粉煤灰运输系统,煤炭由露天矿直接通过走廊进入电厂,煤灰则从电厂通过走廊回添,整个过程全封闭,没有任何污染。”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低碳、清洁、绿色发展的原则,在排土场进行“植被复垦绿化示范区建设”。至2011年,累计投入2136.54余万元,累计完成排土场复垦521.86公顷,绿化面积461.76公顷,复垦率达到98.71%。
关注呼伦贝尔工业发展,一路上我们听到的都是神华、华能、中国黄金、新大洲、大唐集团、云天化等社会责任感强的知名企业。
作为呼伦贝尔草原最大的煤矿企业之一,神华宝日希勒公司在快速发展、实现由井工矿向露天矿转型的同时,先后累计投入资金一亿多元,用于环保建设。十二五时期,神宝提出“打造绿色生态矿山,把露天矿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绿色生态露天煤矿”的目标,并制定了《绿色生态示范矿总体规划》。
按照《绿色生态示范矿总体规划》,神华宝日希勒公司将投资1.5亿元,从2012年到2015年,利用3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对露天矿排土场进行植树种草,复垦绿化,恢复植被,把露天矿打造成为高寒草原采矿-生态修复-复垦绿化-工业观光一体化的、一流的、具有草原特色的绿色工业示范,使神华宝日希勒公司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环保不达标,坚决不能进入”。这是呼伦贝尔市几乎每一次工业项目会上都要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提高门槛,从“招商引资”到“择商选资”,可谓呼伦贝尔经济发展思路上的一个跨越。
呼伦贝尔市把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环境治理列为一个重点。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做到矿山开发与治理同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不懈的坚持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目前,呼伦贝尔市矿山开采面积为164.2平方公里,仅占全市总面积的0.06%;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及以上的天数连续几年达到97%,全市绝大部分河流和湖泊不受人为污染,保持接近天然水质,主要纳污河流海拉尔河、雅鲁河水质保持稳定并趋于好转。
美丽发展,铺就了呼伦贝尔走向幸福的“高速路”。
2011年,呼伦贝尔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分别跨过千亿和百亿大关,达到1145.3亿元和114.4亿元,分别增长22.9%和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142元和7643元,分别增长15.4%和21.4%。
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室韦(图片由呼伦贝尔市旅游局提供)
大美草原:进退之间平衡取舍构筑北疆生态屏障
在呼伦贝尔旅游局,我们得到一组数字:截至8月份,今年已有920万国内外游客来呼伦贝尔旅游,同比增长27.8%,旅游业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28.5%。而近十年以来,呼伦贝尔的旅游业一直呈上升发展的势态。
自驾车来呼伦贝尔,一路上大山、大水、大草原、大森林、大平原一览无余,“室韦”、“嘎仙洞”、“敖包相会传唱地”、“敖鲁古雅神秘使鹿部”……中国北方的历史更迭及民族风情如数尽收。
“北纬50°”,这个特殊的地理符号准确地横穿呼伦贝尔全境,人们对这片神奇草原的追捧与关注与日俱增,草原旅游已成为现代人远离城市浮躁与喧嚣的首选。
这一切得益于呼伦贝尔人对绿色、对美丽一如既往的守护。
近年来,呼伦贝尔坚定不移地“退耕、退牧、退伐、退小”,走“四退”的路子,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建设、草原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黑土区治理和沙地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
作为国家的重要牧区之一,呼伦贝尔拥有天然草原1.49亿亩,占自治区草原面积(11.38亿亩)的13.1%。从2002年开始,呼伦贝尔启动了草原休牧禁牧工程、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十年来,年均休牧4000万亩、禁牧500万亩、划区轮牧200万亩,总退牧面积4175万亩。
据呼伦贝尔农牧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区,植被盖度平均增加20——30%,产草量平均提高20——30公斤/亩,植被高度平均增高10——15公分。
有退更有进,保护草原生态必须要向沙漠进军。
从呼伦贝尔市区向南行驶大约120公里,可以看见大片郁郁葱葱的樟子松。那里是“三北”防护林的第一道绿色屏障——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区。“樟子松株根系发达,即使大风把根部的沙土吹走仍能正常生长,是固沙造林的优良树种。”红花尔基林业局局长李大波说。
10年前的2002年,呼伦贝尔启动实施了“沙地樟子松行动”,已累计栽植樟子松近1000万株。
同时,从2009年开始,呼伦贝尔市自筹资金,大规模启动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对已经退化、沙化的地区,进行重点的治理,已经投入3.1亿元资金,治理了210万亩沙地。连续3年,任务和投资两不减,沙地治理以每年几亿元的投资和治理10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呼伦贝尔沙地面积出现缩减,沙区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15%。今年年初,“高质量完成100万亩沙区综合治理任务”,又被写进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大兴安岭秋日(图片由呼伦贝尔市旅游局提供)
在十二五规划里,呼伦贝尔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努力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去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大规模综合整治,呼伦贝尔沙化土地总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3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8.9万亩。有监测记录以来,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缩减。
翻开呼伦贝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美丽、发展的幸福的画卷跃然纸上:力争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5项指标翻番增长;将呼伦贝尔建设成为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大型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边疆民族和谐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