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自治区妇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又一次前往小海窝村采访。路上,3年前到这个村采访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现于脑海。
2009年5月20日,“母亲水窖”工程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小海窝村开工打井。那天,当我们乘坐的车驶进村口,远远地见到一些老人迎了上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大多是老人,还有一些孩子。这么多年来,我们这里的人都是喝着水井里的高氟水。男女老少的牙都喝黄了,很多妇女到了40岁左右就会腰腿疼、手指疼。遇到天旱,井就会干枯,还得到2公里外的邻村挑水。可这个村的水也不宽裕,我们经常得看人家的脸色、听不好听的话。听说今天就要开工打井,大家比过年还高兴!”皮肤黝黑的村主任文瑞说。
那天,在村民田英花家,老人一边沏茶一边说:“我们这里的水不好喝,你们城里人喝着不习惯。”记者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浓浓的山茶味仍不能掩盖水的苦涩。在老人家的厨房,一个三四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一个塑料桶装着半桶水,更贴切地说———上面是水、下面是泥,这就是老人每天辛辛苦苦从井里提回来的饮用水。当时,老人流泪了……
4个多小时后,我们再次到达了小海窝村,正在地里收庄稼的文瑞迎了出来。他告诉我们,“母亲水窖”工程为该村打出了深水井,于当年10月20日竣工,村民家里通了自来水。那天,很多村民都哭了,大伙儿是太高兴了。
心里惦记着田英花老人,记者想去她家看看。文瑞说,老伴儿去世后,田英花被儿女接走了。带着些许遗憾,我们来到另一村民王秀珍家。走进院子,王秀珍老人正在屋前小菜地里摘菜。她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才能吃上自己种的菜。原来,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吃土豆,蔬菜可稀罕啦!”文瑞告诉我们,因为通了自来水,庄稼的收成也有了保障。村民们还养起了牛、羊等牲畜,收入平均比过去提高了3成。
“过去用水可真难啊!很多人活一辈子都没洗过一次澡!也是因为缺水,外村的姑娘不愿意嫁过来,本村的姑娘都想嫁出去,男人们娶个媳妇可难啦!”从王秀珍家出来,文瑞沿途向我们介绍了不同时期打的水井。“我今年55岁,这个是我小时候喝过水的井,如今已经完全干枯了。”“这个是1990年,我领着村里四五十号人一起打的。”正聊着,见一个村民拉着一头牛来饮水了。“村民们习惯了节约用水,自来水可舍不得给牲畜喝。”文瑞说。
自治区妇联工作人员介绍:2001年“母亲水窖”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已累计使用该项目资金2869万元,建设集雨水窖等分散取水工程4375眼,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95处,饮水设施升级改造工程13处,学校安全饮用水工程6处,解决了16.3万人的饮水困难。(记者 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