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公租房:让居者有其屋
 

  他们需要公租房

  听说公租房申请工作开始了,赛罕区中专路街道办事处东郊社区的居民刘杰第一个赶去居委会申请。自从听说呼市建设公租房项目以来,刘杰就格外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他迫不及待地想让家人摆脱目前的居住状况。

  今年50岁的刘杰一家4口一直住在内蒙古啤酒厂宿舍楼50多平米的房子里。刘师傅是原内蒙古啤酒厂的制酒工人,妻子庞阿姨一直没有稳定工作,靠打零工、干保洁、家政方面的工作贴补点儿家用。女儿在商场做导购每月收入刚够自己生活,20岁的儿子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每月仅有500多元的生活补助。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刘师傅这唯一的稳定收入维持,“不怕你笑话,你看看我的工资现在是多少钱。”刘师傅掏出工资存折,指着每月600多元的进账对记者说。刘师傅说,每月加上奖金之类的平均拿到手的工资只有1000刚出头。再算上3个人每月980元的低保金,刘师傅一家人每月总收入刚够2000元。由于家里卧室太小,忙碌一天的儿子只能每天在客厅的沙发上睡觉,一想到这个刘师傅别提多心疼了。其实之前刘师傅也拿到了经济适用房准购证,但因为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房款,刘师傅的购房梦一再搁浅,他的准购证已经续签过一回,马上又该到期了。刘师傅说,目前公租房是他最理想的选择,起码在承受范围内,但愿能申请成功。

  和刘杰不同,63岁的宋培业大爷是一位外来务工人员,2000年,他领着老伴陈桂花从老家凉城县蛮汉镇来到呼市一家事业单位“下夜”,老两口的生活起居都在不足20平米的值班室内。期间,老人的儿子女儿也都来呼市打工了,儿子也到了结婚的年龄。10多年来,老人做梦都想着在城里有套自己的小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生活。然而,凭自己的经济实力要实现这个梦想实在是太难了。之前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宋大爷也留意过,但因为这些保障房项目都有户籍限制,宋大爷的希望一次次落空。这次听说了公租房的政策后,宋大爷咨询了值班单位所辖社区,说他符合申请条件,别提多高兴了。宋大爷现在总想像着一家人住进公租房,房子虽小却温馨无比的场景。

  在首府,有很多像刘师傅、宋大爷一样的人,他们需要公租房这缕阳光的照射。去年,呼和浩特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联合城市经济调查队综合多种因素测算得出,呼市公租房潜在需求约有39.6万人,住房需求量为15至16万套。保守估计,到十二五期末,呼市市区人口将激增20万人左右,期间需增加保障性住房1.5万套。(记者 刘志贤)

[责任编辑 赵静 ]

“水稻之乡”喜增收
乌海葡萄丰收了!
集贸市场人头攒动
“彩色雾凇”美景
安居工程安民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胡杨叶黄引“拍客”
内蒙古构筑北方生态屏障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