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噪音污染谁来管?
 

  【法律问答】商家揽客发出噪声居民如何维权?

  读者江倩倩问:

  我家对面的一家商铺为了招揽顾客,经常不分时段地用音响播放广告,发出高噪声,严重影响周围居民休息。在居民的抗议下,有时虽短暂停播,但过后仍然我行我素。请问:商家为揽客故意发出高分贝的噪音,由谁来管?

  法官朱炳辉答:

  商家为招揽顾客故意发出高噪声属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44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对于商家违反上述法律规定,为招揽顾客故意发出高噪声的行为,公民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60条进一步规定:“违反本法第44条第一款的规定,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

  因此,对于商家为招揽顾客故意发出高噪声的行为,可以依法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由公安机关予以制止。如果所在省区的省区级人民政府依法决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行使对商家的行政处罚权,则应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进行举报,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予以管理和处罚。

  【相关链接】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睡眠的干扰

  人类有近l/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噪声可以加快熟睡到轻睡的回转,使人多梦,并使熟睡的时间缩短;突然的噪声可以使人惊醒。一般来说,40分贝连续噪声可使l0%的人受到影响;70分贝可影响50%;而突发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l0%的人惊醒,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长期干扰睡眠会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以至产生神经衰弱症候群等。在高噪声环境里,这种病的发病率可达50~60%以上。

  ★噪声对语言交流的干扰

  噪声对语言交流的影响,轻则降低交流效率,重则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研

  究表明,30分贝以下属于非常安静的环境,如播音室、医院等应该满足这个条件。40分贝是正常的环境,如一般办公室应保持这种水平。50~60分贝则属于较吵的环境,此时脑力劳动受到影响,谈话也受到干扰。当打电话时,周围噪声达65分贝则对话有困难;在80分贝时,则听不清除。在噪声达80~90分贝时,距离约0.l5米也得提高嗓门才能进行对话。如果噪声分贝数再高,实际上不可能进行对话。

  ★噪声损伤听觉

  如果长年无防护地在较强的噪声环境中工作,在离开噪声环境后听觉敏感性的恢复就会延长,经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听力可以恢复。这种可以恢复听力的损失称为听觉疲劳。随着听觉疲劳的加重会造成听觉机能恢复不全。因此,预防

  噪声性耳聋首先要防止疲劳的发生。一般情况下,85分贝以下的噪声不至于危害听觉,而85分贝以上则可能发生危险。统计表明,长期工作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耳聋发病率明显增加。

  ★噪声可引起多种疾病

  噪声可以引起心绪不宁、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噪声还会使人的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从而易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一些工业噪声调查结果指出,劳动在高噪声条件下的钢铁工人和机械车间工人比安静条件下的工人循环系统发病率高。在强声下,高血压的人也多。实验证明,在噪声影响下,人脑电波可发生变化。噪声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有的会引起顽固性头痛、神经衰弱和脑神经机能不全等,症状表现与接触的噪声强度有很大关系。

[责任编辑 赵静 ]

“水稻之乡”喜增收
乌海葡萄丰收了!
集贸市场人头攒动
“彩色雾凇”美景
安居工程安民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胡杨叶黄引“拍客”
内蒙古构筑北方生态屏障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