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我们走访了锡林浩特市牧区。尽管草原上白雪皑皑、寒风呼啸,可是,牧场上牲畜膘肥体壮,棚圈里牛犊欢蹦乱跳。随行的市畜牧局同志指着牧户像小山一样的草垛说:“如今有灾不显灾,这就是最好的见证。”
在宝力根苏木白音淖尔嘎查,我们访问了一家牧户。牧户主人叫却拉吉布,走近他家时,老远就看到70多岁的却拉吉布正和10多岁的小孙子往棚圈里赶牛犊。老人见有客人来,便对孙子说:“去吧,照料好这些宝贝。”他向我们介绍说,他家5口人,今年家里扣除各种开支,人均纯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孙子在城里上学,大部分时间,他们在陪读。“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在牧区有很多,生活在城里,放牧在草原。”
却拉吉布老人把我们让进屋里。他的房子里虽旧了一些,但却非常暖和。老人很健谈,紫黑色的脸膛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今年这样的雪,要是放在前些年,早就是特木尔朱达(铁灾)了,如今有灾不显灾!”老人抬头望了望窗外飞舞的雪花继续说:“过去咱们思想落后,总认为牲畜养得越多,越能过上好日子。其实不然,草场破坏了,咱们的收入也上不去。现在讲究科学养畜,虽然牲畜减下去了,但收入却上来了。你们看看,咱家牛全部是西门塔尔,效益高着呢。你们再看看,在我们牧区过去光讲存栏,爱养‘老头牛’、‘长寿羊’,现在大家讲出栏,而且政府还给补贴。”说到政府补贴,老人显得很兴奋,他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草场生态建设给补贴,建棚圈给补贴,牲畜改良给补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今年就领到3万多元的补贴。”老人越说越激动,从他的话语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让冬天的草原温暖如春。
却拉吉布家的棚圈有十几间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待产的母牛正悠闲地吃着饲草,却拉吉布的老伴儿和小孙子正为小牛犊穿棉腰。“这些宝贝啊,来年草绿的时候,就能长到这么高。”却拉吉布的老伴儿用手比划着说:“这两天,我家还有几头母牛要下犊呢。”这时,有人插话道:“乳牛下乳牛,三年五个头,还愁奔小康?”却拉吉布开心地笑了:“那不是问题。”(记者陈永平 方弘 通讯员郭庆云 李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