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有一个叫赛音不浪的小村庄,10年前这里土地贫瘠,道路坑坑洼洼,东西运不进去也拉不出来,村民们日子过得比较困难,不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幼病残。10年后的今天,这里又是什么样子呢?
1月18日,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一路向东,车行不到40公里,村委会主任纪喜平早早就在村口等候着:“我们村这几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村里的大小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今年区政府还投资安装了300盏太阳能路灯,村里80多户农民都盖起了10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外出打工的人也大多回来发展了……”
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间小道,不知不觉来到了村北侧的一片空地,一台掘井机轰轰作响,几名工人在旁边忙乎着,一条水泥衬砌渠道笔直通向不远处的农田里。纪喜平的兴致更高了,他说:“看到没有,这是我们村打的第11眼机电井,等它打好了,3000多亩耕地就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说话间,村民白林格驾驶着一辆拖拉机驶进村里。他家院墙下鸡笼狗舍相依而建,正房是一排5间的砖瓦房,窗户修得像城里楼房的落地大阳台,屋外的墙壁上贴着洁白的瓷砖。女主人李玉梅看到记者一行进来,沏茶倒水,端上一盘水果。她告诉记者,去年她家不仅种了10多亩玉米,还有一个大棚种植着油葫芦、豆角等蔬菜,另外还养了3头奶牛,这些加起来一年就能收入四五万元呢。
纪喜平说:“村子里建起了119个5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养了600头奶牛,经济多元化使村民们的年均纯收入10年翻了10倍,达到人均10000元。”
“我们要再争取一些投资,在村子里开发农家乐、采摘、垂钓等生态旅游项目,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们更加幸福。”(记者皇甫秀玲 通讯员王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