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厅:拒绝浪费的提醒最醒目
1月26日中午时分,记者带着刚放寒假的表弟孟小杰来到呼和浩特市凯德购物中心的一家西式自助餐厅享用午餐。一进入取餐区,品种丰富、色泽诱人的菜品立即勾起了小杰胃里的馋虫,一番迅速挑选后,在其中一个餐台的醒目位置上,写有“对浪费说不”的提示板进入他的视线,小杰还在取餐的手下意识地收回来,端着已经满当当的餐盘回到座位。坐下后,小杰对记者说:“姐姐,多跑少取,不要浪费。”
在餐厅的就餐单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句温馨提示:“节约最时尚。多次少取从不浪费,浪费食品100克以上,每增加100克补交餐费10元。”记者采访餐厅服务员得知,这条提示的真正用意在于倡导顾客节约用餐,很少有顾客被补交过餐费,教育意义大于罚款意义。记者在这家餐厅内走了一圈后发现,这里就餐的顾客大多是年轻人,餐桌上很少有饕餮的景象。大多数人都是人手一个餐盘,取上自己爱吃的餐品,等吃完后再去取餐。一位就餐的大学生李彦告诉记者:“我和同学都挺喜欢这里的菜品的,隔段时间就来吃一次。每次来我们都互相叮嘱,千万别浪费,吃多少拿多少。”就餐完毕,李彦还顽皮地让记者给他们拍了一张“光盘”的照片。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自助餐厅发现,关于拒绝浪费的提醒都被摆在显著的位置上。餐厅服务员大多表示,现在人们的节约意识正逐渐提高,铺张浪费的现象越来越少了。餐厅也在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醒顾客拒绝“剩宴”。(记者 刘志贤)
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俭
近日,“光盘行动”成为了网上网下人们热议的话题。其实,早在去年8月,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响应呼和浩特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统一制作了以“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主题的标语,在辖区800多户大中小餐饮饭店免费发放,并要求张贴到醒目位置。以此来增强群众的节约意识,营造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白利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作为餐饮饭店有义务和责任倡导消费者适度消费、反对浪费。目前我们正在准备发起一项倡议,发动广大餐饮企业积极参与,从文明餐桌的细节入手,倡导顾客节俭用餐、文明用餐。”
呼和浩特市政府一位从事接待工作的干部认为,“光盘行动”就是要从身边微乎其微的小事做起,作为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化作实际行动。遵循少花钱多办事原则,坚决制止大手大脚开支,真正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地方上,用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在赛罕区社区办工作的干部刘先枝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还要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点滴小事做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就可以节约下一笔不小的开支。社会越是文明进步,就越要崇尚节俭。”(记者 贾永强)
小餐馆:打包一直在提倡
“大米:1袋,48斤;面条:5斤;食用油:1桶半,13、14斤;各类蔬菜:20至30斤;肉类:5至6斤;蛋:4斤;就餐人数:70至100人;产生泔水:1桶,50斤。折合平均每天人均消费5至7两大米、1.4至3两食用油、2至4两蔬菜、1至2两肉蛋,人均产生泔水0.5至0.7公斤。”
1月26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四千米巷一家面积不足40平方米、共10张餐桌的四川风味的小饭馆里,王老板麻利地给记者算了笔店里日均食品消耗帐。他说,以前顾客来店里消费时产生的浪费现象多一些,主要表现为点的菜品大大多于就餐人数。近两年,随着大家消费意识的改变,用餐后打包带走的状况已经很常见了。
“针对一些不太清楚菜量的顾客,我们会及时提醒。再有就是来店里就餐的人群多是附近的工薪阶层,这些人大多都有看价格点菜和打包的习惯。点个盖饭或者盘菜都要吃个干净,既方便我们收拾,厨师看着也高兴!”一边说着,王老板还一边向记者展示起了小店新换的可降解一次性餐盒。“每个餐盒进价8毛钱,但我这都是免费提供的,只要顾客说打包就给人家带走。毕竟节约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好事,我们也乐意顾客打包。”
在大学西路一家茶餐厅,记者询问消费者李女士:“知不知道近日掀起的‘光盘行动’?”她立马笑着回答:“知道。现在微博上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事情。其实身为一名80后的年轻人,大家都应该有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意识,这和经济收入多少、家庭环境是否优越没有关系,而在于是否能养成好习惯。我认为,餐后打包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她还开了个小玩笑道:“这两年物价不断高涨,又是‘蒜你狠’又是‘豆你玩’的,普通小白领都‘伤不起’呢,哪还能狂点菜不顾自己的钱包?”话音刚落,在旁边桌上,市民孙先生和他13岁的儿子刚刚用完餐招呼服务员打包结账。“今天是周末,孩子他妈去逛街了,我们爷俩就来吃顿好的。点了儿子爱吃的几样菜,没吃完就打包带走呗,很正常。我没听说过‘光盘行动’,但是节约粮食的行为我们全家一直都在做,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嘛。”孙先生边打包边和记者聊道。(记者 钱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