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辉煌在历史中闪耀,新兴的嬗变从脚下启航。
作为大农区的通辽市,在“8511521113”工程引领下,实现着农牧业的华丽转身,实现着农牧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式发展。
通辽人深知这一跨越的急迫,环视周围,风起云涌,通辽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通辽人深知这一跨越的艰难,后发赶超必须又好又快;
通辽人深知这一跨越的意义,没有“三农三牧”的变化,就不会有全市人民的小康。
奋进的通辽人绝不甘于现状。
于是,通辽农牧业发展的跨越梦想就这样一步步铺陈在希望的田野上。
“8511521113”工程实施一年后不知不觉,2012变成2013。
有声有色,“8511521113”工程走过一年。
这个要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建设8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现代节水农田,500万亩饲草料基地,100万亩设施农业,100万亩特色种植业,5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000万头只牲畜养殖,百亿斤粮食加工转化,1000个嘎查村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每年转移农牧区人口10万人,压减3万眼机电井”的浩大工程,启动实施之年就带来令人惊喜的变化。
据有关部门测算,截止到目前,通辽市累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32.4亿元,新建高产高效节水项目区面积172万亩、总面积达到306万亩,新建饲草料基地43.2万亩、总面积达到32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2万亩、总面积达到53万亩,新增高效特色种植业17万亩、总面积达到12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23万亩,牲畜年度存栏1773万头只,建设新农村新牧区104个,加工转化玉米75亿斤,转移农牧民10.1万人,压减机电井5152眼,节约地下水1.7亿立方米。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百亿斤,肉牛存栏突破200万头,贫困人口减少8万,农牧民人均收入接近万元。
据专项调研组评价,通过实施“8511521113”工程,通辽在粮食产量、牲畜存栏、农牧民收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确实不是一组简单的数字,因为它们组成的是一项涵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植根发展、兼顾民生、统筹联动的系统工程。由此,它给通辽带来了五个转变:农牧业生产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2年,全市新增及改造节水高产示范区172万亩,在压井退耕、耕地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到217亿斤,同比增长28亿斤,农牧民人均种植业预计增收1864元。在保护草原、围封禁牧的情况下,草原超载由原来的70%下降到30%左右,牲畜总数同比增长226万头只,达到1773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畜牧业预计增收546元。
农牧业增长正在由资源支撑向依靠科技贡献转变。突出农牧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实现农牧业高产、节本、增效。2012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牲畜良种及改良比例达97%,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55.5%。
农牧业发展正在由传统分散型向专业规模型转变。2012年,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3家,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50个,带动流转农村牧区土地面积近60万亩,土地向节水工程、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项目集中。农牧业规模化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
目前通辽已形成500万吨玉米、50万头肉牛、400万只肉羊、400万口生猪、3000万只禽类、100万吨杂粮杂豆的生产能力。
农牧业结构正在由以粮为主向种养结合转变。突破就农业抓农业、就牧业抓牧业的传统经营业态,引导农牧民为养而种、为牧而农、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实现了农牧结合、优势互补、增产增收。2012年,通辽农牧结合户超过40万户,畜牧业占大农业比重预计超过40%。
城乡社会正在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以加快主城区、城关镇和重点建制镇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以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为发力点,努力推进城镇公共事业向农村牧区延伸。农牧民外出务工人数超过68万人,同比增长近1万人,工资性收入增加8.4亿元,人均劳务增收420元。重点建设了一批城关镇及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3%。
深度转型在新一年异彩纷呈实现农牧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通辽人在新的一年,信心更满、干劲更足。从市委四届四次全委会到“两会”,传出的声音,已经明显感受到强力推进“8511521113”工程的隆隆足音。
“通辽农牧业转型已经出现突破性变化,新时期必须要有新作为。”
“农牧业形态由传统向现代跃升,关键在创新。”
“现代农牧业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态势,要干在实处,赢在新处。”
以“新”字引领思想聚焦,以“新”字聚合能量。通辽人携手共绘的2013年农牧业发展新蓝图已经呈现在世人眼前:新建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107万亩,使总数达到413万亩。力争功能区实现“吨粮田”,粮食总产稳定过百亿。
确保生态节水,大力实施节水增粮行动,在已压减机电井5052眼基础上,2013年再压井8300眼、农业累计节水3.1亿立方米。
启动安全食品产业示范带建设,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畜产品。在科尔沁区及开发区建设15万亩绿色有机设施农业和29万头肉牛、107万口生猪绿色养殖示范带,在科左中旗建设2万亩绿色有机圆葱、1000亩绿色药材、43万头肉牛绿色养殖示范带,在开鲁县建设30万亩绿色有机红干椒示范带,在奈曼旗建设10万亩绿色有机沙地西瓜、10万亩绿色有机荞麦、1万亩绿色有机万寿菊示范带,在库伦旗建设30万亩绿色有机荞麦示范带,在科左后旗建设30万亩绿色有机水稻、57万头肉牛绿色养殖示范带,在扎鲁特旗建设5万亩绿色有机葵花和49万头肉牛、318万只肉羊绿色养殖示范带。
发展建设型畜牧业,突出发展肉牛产业。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1000个养殖大户。力争全市牲畜存栏2050万头只,出栏1077万头只。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新增青贮播种43.2万亩,全株青贮玉米播种达到325万亩。落实苜蓿发展行动,紫花苜蓿保存面积达到70万亩。加强基础建设,牧草收获和饲草料加工机械化水平要分别达到70%和100%。
建设100个新农村新牧区,使示范村实现7个100%、20项全覆盖,即,实现住房砖瓦化率、安全饮水入户率、通村公路硬化率等7个100%;图书室(草原书屋)、便民商店(超市)、班车、宽带、有线电视、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标准化村级卫生室等20项全覆盖。
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在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和扎鲁特旗南部、奈曼旗、库伦旗北部地区的沙沼平原区退耕地重点发展沙地葡萄、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樟子松生态林;在扎鲁特旗北部地区退耕地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水保林、紫花苜蓿优质牧草;在库伦旗、奈曼旗南部黄土丘陵区退耕地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和紫花苜蓿、灌草等饲料基地。在2012年退耕123.4万亩基础上,完成退耕133.9万亩,发展经济林24.2万亩、生态林47.2万亩、还草62.5万亩。同时,以10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农村牧区绿化工程建设,完成村屯绿化2000亩;治理科尔沁沙地63万亩;新增紫花苜蓿50万亩;生态转移农牧民723户、2491人;完成公路沿线绿化600公里,荒沙荒地造林17.81万亩、农田防护林1.88万亩。
从奋起到超越,从传统到现代,这片希望的田野在华丽转身后更加意气风发。(记者张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