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打车难黑车多 究竟难在哪儿,为啥禁不止?
内蒙古新闻网  13-02-26 09:35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市民提问】

  市民任宇:“现在打出租车很难,是呼和浩特市出租车的数量不能满足现在城市居民的需求,还是什么原因?另外,黑车也真多,很多私家车司机在火车站公然拉客,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管一管呢?”

  市民乌兰:“2月初的一天,我要去海拉尔大街的一家酒店参加朋友的婚礼。已经12时30分了,我还没有打上车。这时,一辆私家车开过来问我是不是要打车,我和私家车主说好地点后,对方开价20元。虽说有点贵,但我因急着参加婚礼还是坐上了这辆私家车。可到了海拉尔大街之后这个私家车主因为找不到酒店绕了好几圈。等我下车时,车主说却说,找酒店的时间太长,要我给50元打车费。我当时和他理论了起来,对方还出言不逊威胁我。我当时吓坏了,扔下20元就跑。我想问下,遇到这种事情应该向哪个部门投诉?”

  出租车司机李永:“现在呼和浩特市的部分路段越来越堵,都说呼市打车难,本来30分钟就能到的地方,由于堵车1个小时也未必到达,打车能不难吗?所以说,要想改变呼和浩特市打车难的现状,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想办法缓解一下堵车的现象?”

  【官方解答】

  形成机制打击非法营运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第三稽查分局局长薛正奇:随着客运出租汽车市场需求不断增大,首府打车难问题突出,市区黑车屡禁不止。严重制约着首府客运出租行业的发展,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同时也给市场稽查工作带来了压力。去年在“打非制违”专项行动中,分局与公安部门联合行动,针对飞机场、火车站等人流相对密集地段查处无证经营案件391例,有效打击了黑车运行势头。春节期间,三分局又与机场派出所合作,查扣非法运营车8辆,治安拘留3人,治安处罚8人,遏制了机场黑车抬头现象。

  下一步,将继续保持打击客运非法运营的高压态势,把打击非法经营客运出租、长途客运工作稳步推进,形成联合打击非法运营的长效机制。乘客乘坐黑车时安全系数极低,多数黑车驾驶员在从事非法营运时都是选择二手车,甚至是报废车。而且黑车驾驶员也没有接受过客运服务培训,不了解服务规范,经常会发生宰客等现象,乘客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黑车大多未按规定缴纳保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乘客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另外,黑车驾驶员的结构也十分复杂,自身素质较低,对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在非法营运中,由于黑车驾驶员都清楚自己的行为属非法活动,所以对运管部门的检查保持警惕,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行车安全。在遇到执法检查时往往用暴力抵抗,强行逃脱,这又会给乘客带来极大的潜在危害。广大市民要乘坐合法营运的客车或出租车,支持并配合执法部门查处黑车,彻底铲除黑车生存的土壤。

  适当降低准入门槛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道路拥堵,打车难,是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道路拥堵,打车难,严重影响了市民正常出行,与此同时也催生了黑车经济的形成。黑车的存在,不但有损呼和浩特的城市形象,给市民的安全构成了隐患,同时,也会影响呼和浩特市正常的出租车秩序。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打车难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出租车管理办法,增加出租车运营方式,适当降低出租车行业的准入门槛,同时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大力度整治黑车,确保市民正常的打车秩序不被破坏。

  【评论】

  打车难,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又是不得不谈的问题。不少市民感慨:打车难,真的很难!

  一位结婚不久、经济并不富裕的朋友讲述了她的经历:一天傍晚,怀孕已经6个月的她从呼和浩特火车站打车回家,任她快要摇断手,还是没有打上出租车。天寒地冻,最后是一位好心的私家车司机免费载了她一程。几天后,她就咬着牙买了一辆轿车。她说,很想响应环保号召,低碳出行,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这完全是被打车难给逼的。其实,不仅是在呼和浩特,打车难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流行病”,在很多大中型城市开始蔓延。

  小来想说,关注打车难,就是在关心民生,破解打车难,城市才会健康发展。打车难,不仅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不便,也随之衍生出很多问题,黑车多尤为突出,然而长期以来,管后还乱、禁而不止的情况似乎已经成了惯例。

  面对市民的强烈呼声,小来想问,打车难真的难管理?还是麻木过后安于现状?管理部门该好好思考了!(记者 高志华 王文博)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舞出好日子
载歌载舞
“文化拜年”下乡来
给残疾人“送饭碗”
手工元宵受青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逛庙会
新春送欢乐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