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草产业“双赢”
专家认为,“河套经济区”除了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统一调配之外,其广袤的不毛之地还可运用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沙草产业理论,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沙产业构想——用系统思想、整体观念、科技成果、产业链条、市场运作、文化对接来经营管理沙漠资源。
“钱老的沙草产业理论在内蒙古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秘书长郝诚之说,如今沙产业已成为自治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全区已有沙草加工企业近千家,开发了以沙棘、甘草、沙柳、肉苁蓉、螺旋藻、羊绒、獭兔种养加工和生物质发电等多条产业链,并整合、集群为新型的沙产业体系,市场上也有了叫得响的沙产业新饮品、新药品、新用品。
郝诚之说,“特别是内蒙古沙生植物加工利用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目前甘草、苦豆子、沙漠葡萄、沙地西瓜、莜麦、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带动着上百万农牧民增收致富,也给沙地披上大片绿色。”
本着“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内蒙古的沙草产业显现出“沙漠利用、人沙和谐共存”的“双赢”模式——即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结合。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了解到,过去的十多年里,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730万亩,实施生态建设面积1.18亿亩,使得毛乌素沙地林草覆盖率有所提高,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等5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的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
郝诚之等专家认为,“大河套经济区”也是推广实践钱老沙草产业理论最佳地区,“对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有专家测算,未来20到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需新增耕地以及城市交通用地。从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以及甘肃省民勤等地应用钱老沙草产业理论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看,荒漠化土地有很多是可以改造、可以治理的。如将“大河套”区域内的沙地、沙漠加以充分利用,可以为国家提供上亿亩耕地。
建立省区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尽管“大河套”地区区域优势明显、经济形态相似度较高,但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局面突出,造成市场分散、资源浪费、产业单一现象严重,从而使得整体优势大打折扣。为此,委员们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河套经济区”建设,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相关五省区利用已有的民间合作基础,积极尝试省区间的官方合作。
二是蒙晋陕甘宁联手建立五省区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域之间高层联系和协商。对多省区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加强平台建设、组织建设和舆论宣传,做好建立“河套经济区”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五省区政府参与,共同开展“河套经济区”功能区划和区域规划工作,处理好能源开发与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关系,规划好各省区的分工协作关系、企业与群众的利益分配关系,明确地域、范围和发展重点以及共同合作的基本目标、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
四是国家尽快制定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和运行机制,切实解决黄河水资源供求的矛盾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消除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五是国家在蒙西、陕北、宁东和山西建立国家级绿色能源重化工基地,国家农业商品粮基地,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资源型经济转型地区等,并统一纳入“河套经济区”总体规划,在技术、人才、投资、信贷、财政、税收、环保、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和扶助。(贾立君、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