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围绕煤炭加工利用开发出的专利技术已有100多项,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国家五大示范工程都已在自治区落户。
全区已形成142万吨煤制油、106万吨煤制烯烃、765万吨甲醇、20万吨煤制乙二醇、13.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278万吨合成氨生产能力……
当下,内蒙古煤化工正在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个个凝结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成果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正破茧而出,百舸争流般推动着全区煤化工产业在新型煤化工的道路上提速。
今年3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毫无疑问,全区诸多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崛起,十分契合这一发展思路,并成为打造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的先锋队。
项目支撑:煤化工产业走上现代化之路
今年4月17日至1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阿拉善左旗和腾格里工业园区考察时指出,我国富煤贫油少气,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区作为煤炭大省,近几年,煤化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化工园区为载体,以基础化工原料为基点,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在全球经济放缓、自治区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趋势下逆势而上,走上了一条依煤而电、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05年2月,拥有世界首套煤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的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开工建设,2008年12月31日成功产出合格柴油、石脑油。2012年,企业生产油品86.5万吨,同比增长9.2%。
2006年5月,国内首套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合成油工业装置——伊泰煤间接液化项目在准格尔旗大路新区开工建设,2009年3月20日,装置首次投料试车成功产出合成粗油品,2009年3月27日顺利产出我国煤间接液化工业化第一桶合格成品油,打通了工业化示范全部流程。“目前,伊泰煤制油项目运行稳定。去年,煤制油产量为17.2万吨,同比增长13%。超年16万吨的设计能力。经测算,煤制油项目每吨效益比原煤提高2到2.5倍。项目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升级,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还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可谓‘一举三得’。”5月3日,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发展部部长南云杰告诉记者。
煤制油的破题之笔一经打开,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行业空白项目接踵而至……
2006年,大唐多伦年产46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建设。2011年9月8日,项目正式打通全部流程,生产出合格产品。2012年3月16日,企业正式转入试生产。截至2012年12月20日,共生产精甲醇39.3万吨、聚丙烯6.6万吨。
2009年8月30日,国内首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大唐克旗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2012年7月28日,项目一期甲烷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产出合格天然气。这标志着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全厂工艺流程全部打通。
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还有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一期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
今年,自治区又锁定乌海市温明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0万吨捣固焦及配套10万吨甲醇技改项目、庆华煤化公司粗苯加氢项目、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鄂托克旗华誉煤焦化有限公司焦炉煤气综合利用23万吨/年硝酸铵项目、伊东集团东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二期60万吨/年甲醇项目、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4万吨合成氨、95万吨尿素技改扩能项目等。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对我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了现实支撑力。据自治区经信委统计,2012年全区生产甲醇552.5万吨,同比增长27.2%,位居全国第一位;焦炭产量2569万吨,同比增34%,位居全国第五位;电石产量495.1万吨,同比增长11.4%,位居全国第一位;合成氨产量135.7万吨,同比增长108.1%,位居全国第14位。煤制油产量103.7万吨,同比增长11.2%;煤制烯烃产量54.5,同比增长8.8%;煤制乙二醇产量9.9万吨,同比增长52.3%。
规模发展:构建国家示范工程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
今年1月1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深入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生产车间考察时,鼓励企业要在确保已投产项目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后续项目建设,推动煤炭产业向下游延伸,尽可能把产品链条延长,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把煤的优势放大。事实上,我区煤化工近年来正是向这一方向发展的,而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回放近几年煤化工的发展镜头,我区已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发展高新化工产品转变,从规模化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特别是大项目的有力支撑和大产业的有序拉动,更使我区在提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发展思路时显得底气十足。
在内蒙古伊东集团厂区,一块偌大的牌子上醒目地画着“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图表,它讲述着该集团多元发展的新诉求。集团办公室主任陈舜林告诉记者:“2004年,集团开始由煤炭粗加工转向煤炭精深加工,并不断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对原煤吃干榨尽。我们的下游产品之一陶瓷,其原料就来自于原煤洗选后产生的煤矸石。集团现在正在建设的煤转化项目还有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项目等。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不仅助推企业建起了循环经济产业链,还赢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伊东集团已拥有总资产320亿元,位居自治区民营企业100强第3位。”
“加快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延伸,推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的深加工和高档特色产品生产是我区现代煤化工发展方向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工交财贸处处长洪冬梅指出。目前,我区煤化工产业发展呈现出由示范项目向示范基地建设转变,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势头强劲。直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技术路线基本成熟,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我区与国家能源局共同编制的《内蒙古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将纳入国家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体系,有更多的示范项目将落户我区,从而进一步加快示范基地的形成。
今年,自治区还要在煤化工项目上动真刀真枪,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试验示范。在继续完善现有示范技术装备的同时,争取国家优先在我区试验示范煤气化、净化、合成等技术及国产化、大型化装备,提高煤炭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让更多的试验示范技术在内蒙古生根发芽。一手抓产业化发展。试验示范项目成功后,后续项目必须紧紧跟上,需要扩大试验示范规模,抓紧启动建设新的生产线,防止只开花不结果。
自治区经信委原材料工业处有关负责人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区还将重点建设60个产业集群,其中化学工业产业集群14个,占23.3%。由此,未来的内蒙古必将迅速形成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为主的国家示范工程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构建起更加成熟稳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多措并举:建成国家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
在正视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慎思前进中的困难。
尽管近年来我区现代煤化工项目的成绩不斐,但从整体上看,我区煤化工仍存在产业层次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初级原料型、低附加值的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延伸配套产业发展不足,尚未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的现状。
另外,我区建设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项目都是国家确定的示范工程,均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工艺技术、世界煤化工发展最前沿的世界首套装置。但这些工艺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设计规范也只能借鉴石油化工设计规范。设计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尚需经过工业示范试验才能逐步改进、完善、成熟。这些示范工程需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才可能攻克各类工艺、技术、设备等难关,达到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认为,当前,我区在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方面还面临两大“瓶颈”:
第一,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现代煤化工延伸产业链需要技术力量的支撑和具备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支撑,尤其是在连续的、规模化生产阶段,技术工人的缺乏将对企业
保持竞争力造成巨大危害。当前,我区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操作工人,而从各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工人则需要用5—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成熟,这个现状将直接影响煤化工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如何吸引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目前,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建设水平良莠不齐,“示范基地”既需要数量也需要企业的质量和规模,如何形成规模化优势在竞争中保障持续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恶性竞争,这是产业组织要面对的问题。而要调整行业布局、整合企业推动规模化发展,既需要市场化手段,也需要行政管理手段方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