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乌加河镇,绿意已浓。房屋、田地、水渠,在远处静逸的阴山映衬下,像是一幅色彩清新的田园风景画。
5月10日一大早,马瑞强起床后,简单梳洗了一把,就急匆匆地赶往他的水果玉米种植基地。2010年,他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创业,选择了河套平原。不久后,“马瑞强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诞生了。
马瑞强对镇子上的情况了如指掌,一个上午电话不断,一会儿是九套圪蛋的经纪人刘建明,一会儿是同进湾的经纪人刘玉柱。“这个猴小子有主意,这两年发展得还算可以,可是过程很难。”马瑞强的妈妈李玉凤告诉记者。她也是马瑞强的经纪人之一。
马瑞强对“创业难”这一说法并不在意,憨厚地笑着说:“嘿嘿,我从小生活在河套,离不开土地,我的专业和河套的发展对口,辞掉北京的工作并不觉得可惜。在这里呆久了,你也会喜欢上这里的一切。”
马瑞强随身带着个平板电脑,试验田、每一个种植基地的情况都得拍下来,有问题就和经纪人、北京的师兄一起研究。到了镇里的场疙蛋时,已经是中午11点了。经纪人全宏喜家的院落拾掇得干干净净,媳妇儿正在锅台旁做饭。马瑞强坐下抽了支烟,记了记情况,站起身要走时,全宏喜赶忙过来留他吃饭:“别走了,要嫌捏饺子慢,咱们就吃烩菜。”
马瑞强说,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儿,“当初是我求他们种,现在反过来了。刚回来的时候,推广‘水果玉米’难度很大,没有几个农户能接受。今年是第3年,合作社已增加到500多户,种植面积扩展到5000亩,每亩能给农户增收200元到300元。这就是科技的甜头。”马瑞强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记者郎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