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聚焦“8337”发展思路系列报道⑨】打开现代农业之门的“金钥匙”
 

  种菜有大棚,撒药有飞机,农技到地头……伴随着内蒙古农业科技创新的推进,农民的惊喜,接踵而至。

  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四个一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高产创建工程……为了实现粮食增产,一批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开花。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我区粮食从生产总量、种植结构到生产方式、种植理念乃至生产环境逐渐发生着巨大而可喜的变化:

  ———从1978年全区粮食总产99.8亿斤,到2012年我区粮食总产量500亿斤。

  ———2012年,全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首次超过了400亿斤。

  ———2001年至2012年,全区粮食产量累计达到4364.2亿斤,每年调出200亿斤以上商品粮。

  骄人数据与自豪相伴,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内蒙古信心满怀;丰收画卷与喜悦同在,内蒙古“三农”发展已进入崭新的时代。

  一切成果,科技功不可没。

  从传统耕作到科学种田,从粗放经营到科技引领,2012年,自治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5%。

  项目发力:挑起增产大梁

  5月20日,赤峰市林西县万亩示范片小麦播种全面结束。这是林西县第二年承担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示范片共涉及统部镇的5个行政村。10500亩农田将做到“六个百分之百”,即实现100%良种覆盖,100%适用配套栽培技术到位,100%测土配方施肥,100%病虫专业化防治,100%机械耕种,100%合作社参与。

  林西县的高产创建项目是自治区农业科技项目的一个缩影。

  2008年,我区开始实施高产创建项目,5年来已建设高产创建示范片927片,累计创建面积1182.37万亩。

  2012年,是高产创建项目迅速发展的一年,全区在12个盟市77个粮油糖主产旗县、市区和农场建设415个国家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共落实创建面积486.6万亩,涉及438个乡镇、1583个行政村、29.28万户。

  415个示范片的测产验收显示:总增产26.44亿斤,项目户户均增粮1万斤,辐射带动全区粮油糖均衡增产累计达到57.61亿斤。

  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讲话中强调,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

  的确,我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生态十分脆弱,旱地面积比重大,土地瘠薄,水资源严重缺乏。

  这种情况下如何增加农田效益,显然是农业增产的一道难题。而高产创建项目的喜人成果证明:农业技术的推广正在成为破解这道难题的“金钥匙”。

  近年来,自治区农业推广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土壤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等促进了耕地质量的全面提升,夯实了我区粮食生产连续稳定增产的基础。

  “农业推广技术中,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项目的增收效益十分明显,亩纯增收可达300元以上,比半膜覆盖亩增产400斤以上。”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马日亮介绍。

  “这项新技术的确好,我种了17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2258斤,农业部的测产专家说,这是高纬度旱作地区的吨粮田呢!”只要一说起去年的收成,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团结地村村民于国臣就乐得合不拢嘴。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在全区的推广面积达到66.2万亩,范围扩展到7个盟市的近30个旗县区。

  技术支撑:撬动转型升级

  4月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赤峰市调研时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推进每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当前,要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一核心任务,大力推动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那么,农业内部的结构如何调?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怎么转?

  事实证明,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必须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回顾过往,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杂交玉米、杂交高粱大面积推广,化肥开始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在取得蔬菜栽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大田作物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粮食单产由1979年的162斤/亩,提高到1985年的235/亩,提高了45.1%。

  1986年到1998年,我区以“1122”工程、“丰收计划”为龙头,全区普遍推广了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马铃薯脱毒种薯等技术,农业技术普及率和覆盖率显著提高,粮食生产快速增长。粮食总产由200亿斤稳定达到300亿斤。

  之后,粮食总产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由300亿斤稳定达到400亿斤仅仅用了6年时间。

  “近年来,农业科技在自治区农业发展中进一步有效应用,且效果突显。特别是依托高产创建活动,我区推广的针对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和水稻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已成为高产创建活动、良种推广补贴、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示范补贴项目、配方施肥、东北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等项目的主要技术支撑,被列为全区重要粮食增产技术。”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贵平告诉记者。

  目前,全区运用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小麦综合高产配套技术和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种植面积达5297.8万亩,技术覆盖率达63%,共落实在11个盟市75个旗县(区)和4个农场,实现总增产72.65亿斤,总增产值87.77亿元,总纯增收益46.61亿元。

  显而易见,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内蒙古粮食丰产的重要保证,更是提升农业生产内涵的关键。

  只有科技,才能把农民从“靠天吃饭”的窘境中解放出来。

  只有科技,才能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水平,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只有调整结构和创新经营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撬动农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才能真正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赵存才说。

  目标锁定:实现顶天立地

  “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及时掌握适用于各地的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立地’,就是要从现实紧迫需求出发,让农牧业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真正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王贵平展望自治区现代农业的未来时分析。

  赵存才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看似一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组织系统,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和工作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在技术路线上他们始终坚持挖掘已有技术潜力与开展技术创新相结合,把技术调研与技术集成贯穿于技术推广工作中;

  在技术创新上他们始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把配套农机具的改进与研制贯穿于技术推广工作中;

  在工作方法上他们始终把服务中心工作与开展自主业务相结合,把新技术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贯穿于技术推广工作中;

  在队伍建设上他们始终把内部挖潜提升与充实扩大相结合,把搭建平台、培养打造本土专家贯穿于技术推广工作中。

  “农业技术人员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根本任务,把技术创新和工作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强化对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技术支撑作为根本目标,但是,他们的队伍中也存在着许多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王贵平分析。

  技术创新仍然不足,特别是在耕作栽培领域缺乏突破性的技术;技术到位率不高,许多技术没有发挥应有的增产增效作用;技术队伍不强,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素质不高,特别是工作理念和知识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谈到问题,专家们坦然面对,但更多的是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王贵平说,当前,农业科技需求正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拓展,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

  2013年,我区将在抓好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的同时,重点推动均衡增产,力争通过高产创建项目的带动,涌现出一批“吨粮县”、“吨粮乡”、“吨粮村”,把高产创建的成果转化为粮油作物的生产能力,推动全区粮油作物均衡增产。

  在农机农艺融合与技术培训上下功夫,以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和良种推广补贴、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配方施肥、东北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等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提高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的到位率,为全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技术支撑,全年完成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目标任务5000万亩。

  将依托农业部玉米“双增二百”、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耕作栽培新模式示范项目、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自治区玉米、马铃薯和向日葵示范团队等项目,在玉米等8个主要粮油作物上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

  3月2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深入巴彦淖尔市调研时指出,要在不断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大力调整种养业内部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传统农牧业新型化,争当全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排头兵。

  王君对我区粮食主产区———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期望,无疑也是对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期望。而2013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全区农业重点工作,正在向着这个愿景前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内蒙古,把科技“最后一公里”,缩减至“零公里”,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热词产经】

  县域经济发展

  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讲话中强调,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

  农牧业现代化

  4月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赤峰市调研时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推进每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要通过大力推动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传统农牧业新型化

  3月2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深入巴彦淖尔市调研时指出,要在不断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大力调整种养业内部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传统农牧业新型化,争当全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排头兵。

  【产经前瞻】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出八个趋势:

  一、农业生产日益科技化,高新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它是建立在全面应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高效农业。目前,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地向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全面发展,由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科技革命正促进着农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各国政府都把发展农业科技作为振兴农业的一项重要事业来抓。尽管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小比重,但考虑到农业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科技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建立各自庞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体系。

  三、运用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实行技术改造,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创新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畜禽和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壤调查与环境控制、配方施肥和配合饲料、品种选用、栽培与饲养管理、病虫害与疫病防治以及产后处理等过程,都已实现了工厂化,并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调控;各种形式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生产,无土栽培和植物快繁脱毒等密集型高新技术正开始在实际中应用。

  四、农业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为主导技术的农业高新技术革命,正使未来农业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农业面临着观念更新、内涵深化、外延扩大的挑战。

  五、农业日益走向商品化、国际化。世界农业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各国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经济循环。农业国际化趋势对各国农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各国只有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先吸纳先进技术,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形势。农业日益商品化、国际化的趋势是农业采用高新技术的强大动力,它把各国的农业生产逐步推向世界市场。

  六、农产品向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方向发展。质量和品种成为农产品竞争的首要因素。未来农业不仅满足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能给人们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无公害”、“无污染”、“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工艺型、观光型、保健型农产品会应运而生,为农业开发和科技应用展现了诱人的前景。

  七、从专业化生产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农业生产内部的许多环节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专业化农业部门,随之出现了市场竞争、商品流通、各专业化农业部门供求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农工综合体”、“农工商联合企业”应运而生,促使世界农业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八、世界农业的潮流———建立实现“高效、低耗、持续”的低碳环保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目标集中在全球农业低耗、持续发展这个主题上,许多国家的农业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农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短期产业,重视农业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的持续发展后劲,这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农业时都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原则。(记者 王国英)

[责任编辑 赵静 ]

留守老人
同局通办
向日葵宝贝
山里传来读书声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220多项成果
大货“敞篷”行千里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