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生态建设  >  绿色屏障   
【“8337”实践探索】贯彻“8337”发展思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林区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学勤

  “8337”发展思路是自治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讲话精神,立足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富民强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提出的行动纲领,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内蒙古特点,反映了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将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统一为工作前提,细化为工作措施,强化为具体行动,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林区,是森工集团当前最为主要的工作。

  建成生态文明先行林区,必须深化认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一是深化认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自治区建成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中肩负的重要使命。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林业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1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森林面积的39.3%;活立木总蓄积8.87亿立方米,占自治区活立木总蓄积的68.7%。作为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的天然屏障通过阻隔太平洋暖流和控制西伯利亚寒流、蒙古干旱季风,维护了呼伦贝尔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森林年生长量1200万立方米,潜力达1700万立方米,对我国政府履行到2020年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温室气体减少排放40-45%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具有重要作用。区域内984条河流和多处湿地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其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汇碳释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自治区建成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中居于基础地位。

  二是深化认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的重要地位。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一座绿色的立体宝库,繁衍生息着333种野生动物、1696种野生植物;大兴安岭和得耳布干多金属成矿带横穿林区,起伏的群山中蕴藏着40多种矿产资源;这里孕育了“三少民族”的绚烂文化,发祥了鲜卑与蒙古民族;毗邻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世界罕见的资源宝库,蕴藏着俄罗斯3/4的总量资源,在自治区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和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沿边经济带中居于重要地位。

  三是深化认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自治区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中担负的重要职责。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9个旗市,与俄、蒙之间边境线长440公里,区域内林业职工20万人,涉林人口近100万,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和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在此聚居。森工集团作为自治区大型非围墙企业,历经多次国有企业改革,所属企事业单位分布分散、规模较大、职工众多,并在区域内对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发展林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关系自治区安全稳定大局,关系区域改革发展全局,关系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同时,森工集团具有林管局的行政事业职能,在劳动保障、综合治理、公安消防等方面与属地实施区划管理,并仍承担着区域内大部分供热、供水、环卫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履行着超出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自治区建成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中居于特殊地位。

  建成生态文明先行林区,必须明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一是建成内蒙古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路,着力构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森林资源增长量质并重。严厉打击毁坏林木、侵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建立地企合作、群众参与的森林管护新格局。实施生态移居工程,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减少森林资源的隐性消耗。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林区有林地面积增加20万公顷,达到82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增长4000万立方米以上,达到9.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1.85个百分点,达到78.4%。

  二是建成内蒙古最大的商品林储备基地。全面承接《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结合天保二期工程实施,通过人工造林、现有林培育、低价林改造等方式促进森林系统的正向演替,合理调整林种、林龄结构,加快建设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不断增强林区资源战略储备和林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完成人工造林100万亩,低产林改造220万亩,补植补造500万亩,森林抚育2610万亩,珍稀树种、经济林培育61万亩,大径材培育315万亩。

  三是建成内蒙古最大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在原有种子园、苗圃的基础上组建若干个园林绿化公司,承接周边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及林区外生态治理项目,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绿化苗木示范基地,建立苗木繁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实现种苗产业发展品种化、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新建种子园、采穗圃5处,新建采种基地10处,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基地5个,年产苗量2亿株,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四是建成内蒙古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依托8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借助北部漠河、西部海拉尔、东部齐齐哈尔、东北部加格达奇5个通道,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在旅游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市场营销和交通服务等领域进行合作,共同打造“岭”上文化。着力打造南部围绕阿尔山、北部围绕莫尔道嘎、东部围绕毕拉河重点景区的三大旅游版块,建成展示生态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开展科研科普、体验森林生态为主要功能的集避暑、度假、康体和健身等休闲生态养生的休闲旅游胜地。加快建立根河、满归、白鹿岛、恩和哈达、毕拉河机场,提升景区的通达能力。深入挖掘林区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体验游、探险游、摄影游、边境游等,打造具有林区特色的大兴安岭森林旅游品牌。

  五是建成内蒙古最大的绿色林特产品培育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林间林下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思路,企业连基地,基地连林户的方式,把林区建设成为内蒙古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利用林区现有的“诺敏山”等品牌的优势和成熟的食用菌培植技术,扶持发展以有机黑木耳、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和以蕨菜、黄花菜等为主的特色山野菜产业。大力提高蓝莓、大果沙棘等野生果品的产业化水平,开发系列产品。引进技术、资金,大力发展牛、马等养殖项目。发展狐、貂、驯鹿、林蛙、野猪、山禽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建设林区特色珍稀动物养殖繁育基地。

  建成生态文明先行林区,必须明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一是加快经济转型,壮大经济实力。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壮大森林经营、木材采伐、木材加工、矿产开发、森林旅游、对外贸易、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房产开发八大产业,加快推进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切实增强创业发展、创造财富的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紧紧抓住国家强林惠林和自治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原则,重视科技进步,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为繁荣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是着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千方百计提高职工收入,完善职工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职工取暖补贴方式、改革管护和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扶持发展家庭经济等多种途径,拓宽职工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好厂办大集体改革、集体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13.2万户、659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提升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根据现有的生产生活布局,提高路网密度、道路质量,确保生态、经济建设和职工生活便利;积极推进饮水设施改造,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全面改造林区饮水设施,确保职工饮水安全;坚持与属地联合共建的原则,积极推进公益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既协调统一又相互制衡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完善修订各项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确保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运行权力。建立健全全员绩效考核组织体系和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形成绩效考核与薪酬、员工续聘、职级升降、薪酬增减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目标分解、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机制。全面提升营销管理、投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权管理、财务管理、项目基础管理水平,提升创新管理水平。

  四是培育企业文化,提升党建水平。紧紧围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提炼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为林区实现富民兴林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树立“融入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把党建工作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保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关于加强林区党建工作的意见》为统领,以“生态、经济、民生”为载体,通过“四好”班子、“四强”党组织、“四优”共产党员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为林区实现富民兴林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责任编辑 赵静]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端午粽飘香
练舞技
清风雅韵扇面展
回民干娘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端午赛龙舟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专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