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是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巩固“八大定位”战略目标的重要平台,是协调推进“三个着力、三个更加”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七项目标任务”的客观需求。
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我区经济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区经济平稳增长的根本保障。县域经济是我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估算,2012年全区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02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自2007年以来我区县域经济平均增速达到17.5%,略快于全区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使县域经济在全区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7年的56.6%提升到62.7%,提高6.1个百分点。县域中,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旗县有34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64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亿元的旗县有74个,超5亿元的旗县有29个。
但我区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仍不强,与沿海省区差距较大。2011年,我区县域平均生产总值只有江苏的21.1%、浙江的38.3%、山东的38.8%;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是江苏的15.4%、浙江的30.9%、山东的44.4%;在全国百强县中内蒙古只有准格尔和伊金霍洛两个旗入围,分别位居第10位和23位。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全区经济的平稳增长。
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城乡差距的核心在于经济发展水平。2011年,我区县域平均生产总值只有市辖区平均水平的35.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是市辖区平均水平的34.1%。我区县域覆盖着约99%的农村牧区,承载85%的农村牧区人口。县域特别是县域小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牧区的结合部,是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农村牧区经济为基础,更好地接受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通过县域推进城乡经济的互动、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是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沿阵地。调结构是我区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和挑战。2012年,内蒙古县域三次产业比重为12.7:59.0:28.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高出20%的旗县有32个,高出30%的有11个,最高达到48.8%;第三产业比重不足30%的旗县有47个,不足20%的有15个,最低达到7.74%。目前,我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链条不长、效益不高,主要是因为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雷同、产业层次低所导致。
自治区九届五次会议提出:“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的产业结构调整新目标。县域是我区主要的产业载体,只有县域认真落实自治区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才能推进和实现全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