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跨越式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我区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空间布局。内蒙古地域广阔,各旗县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产业基础差别较大,自治区在县域经济工作的指导中,出台“县域经济意见”的同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部署,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分类指导、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的原则,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自治区县域各旗县市的区位特征、资源特征、产业特征等,把旗县市划分为若干类型,统筹县域发展战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态环保等空间布局,引导各旗县发挥优势,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并通过规划协调,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县域经济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但不是“大而全”的“经济大拼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避免“全面开花”,注重建立自己的特色产业。各旗县应根据实际,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找准领域,发展新型工业、新型服务业、绿色农牧业、新兴产业等特色经济。同时要注重本地资源的深挖掘和产业链条的长延伸,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经济”。
工业化先导,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是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各旗县工业化需求应有所不同。我区适宜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的旗县,要依托县域工业园区,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突出新型工业化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县域工业的产业层次,努力增强县域工业的竞争力。其他旗县根据各自优势和主体功能定位,适度发展资源型工业产业。各旗县在工业化推进中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使其做大做强;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链分支环节,即中间价值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农牧业是我区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多数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县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更是关系到县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我区县域要抢抓国家利好政策优势和机遇,加快推进保护和支持农牧业制度、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加快县域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使我区更好地发挥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作用。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各旗县要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将其作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保证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和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按照“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给、资金供应、信息占有等方面,消除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倡导和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区外民营企业等方式,壮大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各级政府努力搭建融资服务、政务服务、信用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维权投诉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切实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降低非公企业经营成本,加快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考核。自治区各厅局、各盟市要遵循“县域经济意见”的精神,根据各旗县市的产业类型及发展方向,在项目安排、资金统筹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协调,鼓励各旗县市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体功能定位。同时要注重县域经济的分类考核,根据不同类型,建立差别化的考核制度,确定不同发展目标和考核标准,进行监督考核,引导各旗县市经济多元化、差异化、互动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