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百姓生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巴特尔:此生痴情民族影视
 

  《我的鄂尔多斯》:“人祸”“天灾”,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

  2003年,呼和巴特尔开始筹拍他的第二部作品———电视连续剧《我的鄂尔多斯》。拍摄过程中,正好赶上非典。《我的鄂尔多斯》是一部以抗战故事情节为主线,成陵西迁为背景,该剧重点塑造了3位历史人物———沙王、德王、达王,反映了当时蒙古族对未来、对命运的抉择,以及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决心,是由中央电视台和鄂尔多斯政府合拍的一部片子。呼和巴特尔从小就有个文学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19岁加入包头作协,开始在《鹿鸣》、《延安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后来由于母亲病重,他无奈之下放弃梦想,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但在他的心里,作家是无所不能的,所以,筹拍《我的鄂尔多斯》时,他不但选了鄂尔多斯的本土作家肖亦农作编剧,还选了内蒙古某著名作家做导演,由于其人导演经验不足,在拍摄过程中与工作人员偶有摩擦,开机一个月后因意见分歧演员集体罢演。一部片子,换导演就意味着被换下去的那个导演所决定的一切都宣布作废,前期所有投资将付之东流。若不换导演,只能“将就凑合”,况且那个时候影片的资金已经所剩无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呼和巴特尔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换导演。他把中国著名导演都晓请到草原,重新开机。《我的鄂尔多斯》这部片子的拍摄过程,就像它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祸”过后又遇“天灾”。当剧组再次开机,非典来了,来得气势汹汹。非典指挥部要求所有剧组尽快解散。这个时候解散剧组,对一个弹尽粮绝的制片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非典属于“难以预料且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有这样一个巨大的借口,他完全可以说“各回各家吧”,并且不用为此承担丝毫责任。呼和巴特尔不是个半途而废的人。呼和巴特尔找到非典指挥部一再请求,指挥部允许他在草原上把戏拍完,但要绝对封闭,只准他一人进出剧组以保证后勤供给,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出。呼和巴特尔所遭遇的困难绝不止于此,《我的鄂尔多斯》剧组曾经有账户上仅剩100多元伙食费的时候,却无一人离开。做到后期就更难了,呼和巴特尔到处找钱,求亲戚,找朋友,拜老祖宗……天无绝人之路,片子搁浅近两年后终于和观众见面。此时,再讲述这些经历,呼和巴特尔轻松的样子好像在讲一个笑话。他说:“所有磨难,都是老天派来考我的。《我的鄂尔多斯》剧组被换掉的那个导演,是我人生路上的老师,他给我出了个难题就走了。还好,我考过了,成绩也不错,《我的鄂尔多斯》获得了建国60年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一等奖。”

  《警察日记》:"唯一一部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王景春藉此荣登影帝宝座

  2013年7月23日下午,电影《警察日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首映仪式,相关领导和总制片呼和巴特尔,主演王景春、陈维涵等出席了首映活动。影片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郝万忠的真实事迹。1997年,28岁的郝万忠当上了刑警,郝万忠从当刑警到他41岁在体能训练时,突发心脏病殉职的14年间,成功破获了2000多例刑事案件,解决了民工讨薪、群体性煤矿罢运等尖锐社会难题,留下了68本工作日记。其中写满了他对每个案件的详细分析、记录,对工作和人生的感悟。影片以郝万忠的日记贯穿,配合富有想象力的镜头语言和严谨独特的叙事逻辑,既呈现了生活真实的质感,又充满表现主义的主观写意。1998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发生了一起命案,有一家3口被杀,至今未能破案,成了悬案。当时,郝万忠是这起案件的专案组成员之一,后来他离开了东胜公安局,却始终牵挂着这起案件,他一直认为自己对不起这3个死去的冤魂。在他离世前一个星期,还在日记上分析这个案子,这起悬案贯穿剧情始终。

  该片由宁瀛执导,王景春领衔主演,总制片人是呼和巴特尔。《警察日记》是呼和巴特尔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此前,他一直着迷于拍摄蒙古族英雄题材的电视剧。《警察日记》于8月份全国公映后,令人耳目一新。10月25日,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警察日记》是唯一一部入围此次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主演王景春以精湛的演技诠释了郝万忠从入职到去世14年的刑警生涯与感人故事,藉此摘获了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大奖,荣登影帝宝座。

[责任编辑 李珍 ]

新目标催人奋进
打盗抢 保民安
夕阳更红
克什克腾旗遭受暴...
内蒙古特色产品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踏上归途
药品有了“身份证”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