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国际电影节是当今世界9大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以及柏林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知名电影节齐名,为亚洲最大的电影节。呼和巴特尔与这部电影的缘分始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著名记者汤计。2011年5月,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牺牲后,汤计应邀前去采访郝万忠的先进事迹。随着采访的深入汤计被这个人物深深感动了。回到呼和浩特就去找了呼和巴特尔。呼和巴特尔一听是公安战线的典型人物,说实话,他对拍摄这类题材没有一点把握。但是汤计硬是建议他了解一下这个典型,之后再决定拍不拍。碍于朋友情面,他很不情愿地跟着汤计去了鄂尔多斯。当呼和巴特尔仔细地读完了郝万忠的68本工作日记,带给他的是心灵上的强烈震撼!
下定决心要拍摄这部电影之后,呼和巴特尔就开始物色编剧和导演。著名导演、著名编剧一个一个地谈,可总是找不到感觉,接下来,呼和巴特尔又找到了曾经成功撰写了《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等电影剧本的著名编剧芦苇。芦苇在了解了郝万忠的事迹后对呼和巴特尔说:“这个剧本应该写出一个中国基层公安局局长真实的生存工作状态,写他们的困惑。不要试图去瞎编故事,不要人为地去拔高刻画人物。其实,这个人物本身的真实故事就已经特别好了。”芦苇的创作观点虽然与呼和巴特尔的拍摄初衷不谋而合,可芦苇没有时间来写这个剧本。正在为剧本和寻找导演发愁的呼和巴特尔躺在床上,随手拿起一本《艺术电影速查手册》随意翻看,突然看到介绍一部名叫《民警故事》的电影,导演名叫宁瀛,描写的是北京一名片警的故事,这部电影的创作手法又特别接近呼和巴特尔拍摄郝万忠事迹的初衷。
呼和巴特尔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去与宁瀛面谈的,结果见后一谈,宁瀛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警察日记》所有的台词故事都是郝万忠日记里面的话。呼和巴特尔的一些朋友看完电影之后说:“没想到这个片子拍的和我们想象的英模人物一点也不一样”。业内人士在观看了影片之后评价:“剧作扎实,人物塑造可信,整体流淌着纪实美学的庄严和写实的哲学魅力。”
电视连续剧《青年乌兰夫》是呼和巴特尔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当时他27岁,有一家文化公司,有着文学梦。13年后的今天,正在公演的电影《警察日记》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从电视剧到电影,从民族题材到社会关注题材,呼和巴特尔用了10多年的时间在实现着自己文学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成熟的制片人。
10多年的坚持,改变的是岁月,没被改变的是他的梦想、他的悲剧情怀和英雄崇拜。 (记者 李书堂)
呼和巴特尔蒙古族,1973年出生于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于包头市蒙古族中学,我国著名影视制片人。先后拍摄了8集电视连续剧《青年乌兰夫》,20集电视连续剧《我的鄂尔多斯》,20集英雄史诗电视剧《嘎达梅林》,电影《警察日记》。呼和巴特尔制作的影视作品全部获奖:《青年乌兰夫》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我的鄂尔多斯》获建国60年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一等奖,《嘎达梅林》获“飞天奖”长篇二等奖;《警察日记》是唯一一部入围2013年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主演王景春藉此摘获最佳男演员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