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麻泉村里只剩下中和奶牛合作社,石中和与养殖户们通过改变养殖模式获得了新生。“到今年三季度末,全市规模户、养殖单位奶牛期末存栏汇总数为18.15万头,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0%;样本散户奶牛存栏与上年同期相比则减少34.5%。”呼和浩特市乳制品协会秘书长巴根那告诉记者,“目前,呼和浩特市一家一户的粗放式奶牛养殖的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化奶牛养殖数量明显增加。”“呼和浩特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有企业投资模式、奶联社模式、个人投资模式、家庭牧场模式、养殖小区模式等几种形式。”那达木德认为,呼和浩特市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正在全面推进。“企业投资模式是指像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为保证奶源安全,以不同的形式建设的牧场,这种模式是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规模化的标尺。”那达木德向记者逐一介绍了这几种规模化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是由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奶联社)创建,牧场由奶联社自建或伊利集团投资建设,奶联社统一管理,散户养殖的奶牛成为主要来源,奶农与奶联社签订合同,奶农获取一定年限的固定回报,奶牛疫病及死亡风险由奶联社承担,产犊归奶联社所有,奶农不参与奶牛的饲养管理。个人投资模式则是由有实力的个人投资者建设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奶牛来源一种方式是自己购买,另一种方式是散户奶牛‘入托’。而家庭牧场模式是指由有条件、有实力的养殖大户发展建设的家庭牧场,规模多在100至300头之间。”但在规模化推进过程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呼和浩特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速度。韩成福和那达木德都向记者指出了奶牛规模化养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资金缺乏导致牧场不能满员运转。”那达木德表示,牧场建设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
近几年,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每处牧场和小区建设给予30—50万元的补贴,但是补贴的数量有限,绝大部分给了企业和奶联社的牧场,个人自建牧场没有享受到这部分补贴。大部分的个人牧场由于资金问题,在完成牧场建设后,已无力进牛,牧场处于半饱和经营状态。韩成福表示。“养殖成本加大,奶农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减少。”石中和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养殖饲料价格及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导致养殖成本不断升高。目前,饲料玉米2.4元/公斤,羊草1200元/吨,国产苜蓿2400—2800元/吨,配合精料比去年每吨上涨了近100元。“由于伊利、蒙牛鲜奶收购价以质论价,基本分为三档,散户、小区、牧场。而饲料价格上涨幅度高于鲜奶收购价格上涨幅度,除牧场外,散户、小区的奶牛养殖的利润很低。”石中和说。“养牛不如外出打工赚钱,许多散养户正在退出养殖行业。”呼和浩特市某乳企奶源部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也是造成近期原奶紧张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优质饲草基地建设滞后。”那达木德认为,随着呼和浩特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优质饲草不足已成为制约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