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指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突泉县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通过建设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转移扶贫群众,实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目标。赛银花园区2012年5月动工,10月投产,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移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如何?
日前,记者走进园区,整齐排列的1200座设施大棚蔚为壮观,四纵六横的硬化道路框架规范合理,水电、绿地、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完善齐备,沼气、太阳能、有线电视等生活设施同步入户。室外天寒地冻,园区内却是一派火热的生产场面。三个生产区特色鲜明、竞相发展,“赛银花”品牌越做越靓。
订单西红柿成“气候”
在赛银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张张西红柿订单成为种植户的增收“保险单”。为了解决农民缺少蔬菜种植技术的难题,园区从长春、赤峰引进两家龙头种植公司引领技术、共享市场资源。2012年,企业承包42座大棚,雇用入园农户种植,农户收租金的同时,看到了种植效益、学会了技术。又到育苗时期,有163户农户跟随公司种植订单西红柿,共有240多座大棚种起了西红柿。在工厂化育苗中心,工人正在紧张育苗40多万株,预计2月移栽,5月上市,可实现产量2000吨,每座大棚农户可纯收入2.8万元。
园区负责销售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依托“中国瓜菜之乡”县域名片,打“绿色无公害”品牌,去年已经初步打开北京、上海、苏州的西红柿销路,有多位合作过客商上门来联系,都知道内蒙古有个突泉县“赛银花”出产西红柿,西红柿已经成了“气候”,可发展空间巨大。
休闲采摘“火”起来
农耕民俗博物馆参观、新农村村容村貌参观、体验式休闲采摘……园区内一条龙式旅游服务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被正式认证为3A景区,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休闲采摘火起来。园区适时组织有经验的种植户走“小群体、片区式”发展路子。
草莓采摘成为园区的主打品牌。记者走进草莓生产片区,43座大棚的草莓都已经开花坐果,到春节正是采收期,也迎来采摘旺季,每公斤价格可达60元,春节前后每棚可以收入3万元。永安镇永长村移民张应富,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我家永长村那儿是贫水区,生活用水尚且困难,哪里谈得上致富。总觉得‘应富’这个名字可惜了,现在园区让我真富了。”
新村建设意正酣
短短一年多时间,农民成功转型。究根探源,有国家的政策机遇,有县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有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还有园区全方位、立体式的亲情服务。
水泉镇合发村移民郭小杰家,以前种大田,没有大棚种植技术,园区提供从种到售的全程指导。为了便于沟通管理,园区管委会选出三位德高望重的“片长”,生产上引领技术,生活上便于管理。就在前几天园区技术人员和“片长”指导帮助郭小杰安装了环保节能热风炉,否则遇到这样突然的降雪降温,结果可能就是将草莓冻坏,甚至冻死。郭小杰说,“国家的政策好,园区管理中心就像自己的家人,是我们的‘主心骨’!”
走遍赛银花园区,每一处都充满生机与希望,让城里人也眼热的、2幢9层电梯楼已经完成3楼封顶,2014年全部竣工后又有120户新的移民户搬迁到此,投入火热的生产中来。 (驻站记者 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