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活力内蒙古网上宣传活动 > 政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赛银花”结出“黄金果”
内蒙古新闻网  14-02-10 18:34 打印本页 来源: 兴安日报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指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突泉县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通过建设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转移扶贫群众,实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目标。赛银花园区2012年5月动工,10月投产,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移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如何?

  日前,记者走进园区,整齐排列的1200座设施大棚蔚为壮观,四纵六横的硬化道路框架规范合理,水电、绿地、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完善齐备,沼气、太阳能、有线电视等生活设施同步入户。室外天寒地冻,园区内却是一派火热的生产场面。三个生产区特色鲜明、竞相发展,“赛银花”品牌越做越靓。

  订单西红柿成“气候”

  在赛银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张张西红柿订单成为种植户的增收“保险单”。为了解决农民缺少蔬菜种植技术的难题,园区从长春、赤峰引进两家龙头种植公司引领技术、共享市场资源。2012年,企业承包42座大棚,雇用入园农户种植,农户收租金的同时,看到了种植效益、学会了技术。又到育苗时期,有163户农户跟随公司种植订单西红柿,共有240多座大棚种起了西红柿。在工厂化育苗中心,工人正在紧张育苗40多万株,预计2月移栽,5月上市,可实现产量2000吨,每座大棚农户可纯收入2.8万元。

  园区负责销售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依托“中国瓜菜之乡”县域名片,打“绿色无公害”品牌,去年已经初步打开北京、上海、苏州的西红柿销路,有多位合作过客商上门来联系,都知道内蒙古有个突泉县“赛银花”出产西红柿,西红柿已经成了“气候”,可发展空间巨大。 

  休闲采摘“火”起来

  农耕民俗博物馆参观、新农村村容村貌参观、体验式休闲采摘……园区内一条龙式旅游服务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被正式认证为3A景区,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休闲采摘火起来。园区适时组织有经验的种植户走“小群体、片区式”发展路子。

  草莓采摘成为园区的主打品牌。记者走进草莓生产片区,43座大棚的草莓都已经开花坐果,到春节正是采收期,也迎来采摘旺季,每公斤价格可达60元,春节前后每棚可以收入3万元。永安镇永长村移民张应富,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我家永长村那儿是贫水区,生活用水尚且困难,哪里谈得上致富。总觉得‘应富’这个名字可惜了,现在园区让我真富了。”

  新村建设意正酣

  短短一年多时间,农民成功转型。究根探源,有国家的政策机遇,有县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有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还有园区全方位、立体式的亲情服务。

  水泉镇合发村移民郭小杰家,以前种大田,没有大棚种植技术,园区提供从种到售的全程指导。为了便于沟通管理,园区管委会选出三位德高望重的“片长”,生产上引领技术,生活上便于管理。就在前几天园区技术人员和“片长”指导帮助郭小杰安装了环保节能热风炉,否则遇到这样突然的降雪降温,结果可能就是将草莓冻坏,甚至冻死。郭小杰说,“国家的政策好,园区管理中心就像自己的家人,是我们的‘主心骨’!”

  走遍赛银花园区,每一处都充满生机与希望,让城里人也眼热的、2幢9层电梯楼已经完成3楼封顶,2014年全部竣工后又有120户新的移民户搬迁到此,投入火热的生产中来。 (驻站记者 张力)

[责任编辑 刘晓霞 ]

保障节日供应
内蒙古团委送爱心
年味儿甜滋滋
文化下乡 祝福到家
秀才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冒严寒 守边关
文化庙会好热闹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