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西牧养牛合作社牛舍内的育肥牛膘肥体壮。(孟和摄)
33年前,巴林右旗在自治区率先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33年后的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鼓励农村牧区发展合作经济的精神,又让这里的牧民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暖意。
33年间,巴林右旗大板镇宝力格嘎查经历了由“吃大锅饭”到“大包干”再到发展合作社的变迁,每一次牧业经营方式的变革,都让牧民尝到甜头。
吉雅图是该旗原畜牧局党总支书记,今年已近60岁,是当年巴林右旗畜牧业“大包干”改革的见证者,他说起当年的草畜双承包仍记忆犹新。1980年秋,巴林右旗在全国牧区中,第一个推行“包畜到户”生产责任制,把全旗40多万头牲畜全部作价归户。1982年,旗里又推行草原责任制试点,巴彦塔拉苏木老道板嘎查率先把近万亩草场划分给8个畜群组使用。1984年,自治区将巴林右旗经验在全区推广,使自治区成为全国五大牧区中改革的先行者。
“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让宝力格嘎查牧民乌力吉巴雅尔受益,他家当年分到5头牛、6只山羊、1只绵羊。“改革前挣工分,年收入200多元,一年吃不上几次肉,大包干后,日子宽裕了,圈里的羊多了,想吃肉可以随时宰羊!”
吉雅图说:“砸了‘大锅饭’,磨盘不推自己转。1984年与1978年相比,全旗牧业产值增长了近4成。”经历了“大包干”的吉雅图,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合作经济有着自己的理解,“从过去的‘单干’到现在的‘合作’,都是对生产力的解放!”
42岁的牧民孟和达来,是宝力格嘎查塔林西牧养牛合作社理事长。作为吉雅图的晚辈,他眼下最关注的是《决定》中对“三农”发展的新政策。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担保和流转,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工商资本可以下乡发展种养业等全会精神,让孟和达来发展合作社的底气更足了。他去年带头创办养牛合作社,已吸纳52户社员,有400多头肉牛统一在合作社托养,社员们1年纯收入240多万元。
学习了三中全会精神后,孟和达来准备大干一场。明年,合作社准备申请1000万元贷款,新建高标准牛棚25栋,把育肥牛存栏数量增到2000头。2年内把嘎查206户牧民全部吸纳为社员。合作社还要启动挤奶站和乳制品加工厂,让肉牛产的奶变成奶豆腐、酸奶等产品。
眼下,孟和达来正在为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还准备招商引资建1条肉牛屠宰生产线。
“牧民抱团闯市场,致富才会有出路!”孟和达来说:“现在合作社说话越来越有份量,从买草料到卖肉牛,牧民在定价上越来越有话语权了。”(记者 徐永升 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