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绕村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入手,在村民“最急”上见真情
昔日的沙力根嘎查,是察尔森镇最偏远贫困的村子。交通环境非常恶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下雨下雪,村民便无法出门。各种生产生活用品运到村里还要涨价,卖粮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村民,由于交通不便,鲜有客商前来收购。
要想富,先修路。自治区纪委监察厅把修路作为帮扶困难群众的重要途径,协调相关部门,将连接三个自然村的20.8公里水泥路全部修通。村支书白金刚略显激动:“这段路真是打通了我们的经济血脉,如今到了卖粮的季节,粮商会主动上门收购,价格也能跟市场保持一致了!”
以往村民的“烦心路”,如今成了该嘎查的“致富路”。沙力根嘎查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了。
解决好了交通出行问题,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又把目光投向了增收问题。沙力根嘎查坡地多,水浇地少,且十年九旱。针对这种情况,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协调资金为村民新打了32眼深水井,新增了2000亩水浇地,使耕地的产量大幅提高。同时,争取整村推进项目将1000亩荒滩和旱地改造成了稻田。
敖银桩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增收账,他家有40亩耕地,每年产量在3万斤左右,收益约2.5万元。如今有了深水井,产量就可以达到4万斤,每年就多收入8000元。“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帮扶以前,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是2315元,2013年达到了4500元;贫困户以前是136户、498人口,2013年减少到了58户、168人口。”韩德喜说出了最实在的变化。
此外,围绕公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自治区纪委监察厅还先后对嘎查村部进行了维修,新建廉政文化墙、老年门球场、卫生室、无线网络基站、休闲文化广场各一处,并配套了相关器材和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整修院墙达5000余延长米。
“没想到在村里也能打上门球了,这场地比城市里的还要平整”。郎银山大爷伸出大拇指不停的夸赞嘎查的新面貌。
从村民渴望稳定脱贫入手,谋划发展主导产业,在村民“最需”上下功夫
沙力根的变化,并没有让纪委监察厅放慢帮扶的脚步。对于沙力根的老百姓们来说,更大变化即将到来。按照“前三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最直接、最需要的困难和问题,后两年主要扶持发展主导产业”的帮扶工作思路,自治区纪委监察厅正在谋划2014年的增收致富产业:对1000亩荒山进行开发,发展林果种植业;扶持村民发展肉羊养殖和育肥产业。自治区纪委监察厅领导和沙力根嘎查人民群众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通过帮扶,让整个嘎查的面貌有一个大改变,老百姓的收入有一个大提高。”
村民包格日乐图激动的说:“纪委监察厅要帮助我们成立合作社,到时我肯定第一个加入。”
沙力根的变化,兴安盟盟委、行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2013年11月,兴安盟委书记苗银柱在深入沙力根嘎查开展实地调研后,感受颇深:“自治区纪委监察厅领导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明显,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经验可以总结,对于全盟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如今,兴安盟已经把沙力根嘎查作为全盟的扶贫工作示范点,决定统筹整合各类扶贫和产业发展资金,在沙力根嘎查重点扶持100户农牧民,发展舍饲养羊和育肥,并由科右前旗旗委、政府选派10名干部,每人联系10户农牧民,负责日常联系和指导,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使沙力根嘎查的主导产业发展有大的提升,农牧民增收有大的起色,对兴安盟盟的扶贫攻坚工作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信,沙力根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记者:胡日查 实习记者:孙连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