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关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促进农村牧区又好又快发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系统研究、全面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尽快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是我区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总体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拿出对策,逐步化解,从而有效推进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粮食总产量增长
近年来,内蒙古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12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252.8亿公斤,较上年增长5.9%,首次突破500亿斤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首次突破2000斤,粮食总产量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强。2013年,内蒙古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1.7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粮食总产量达277.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9.7%。在2012年“九连丰”的基础上,粮食产量再次稳定增长,实现了“十连丰”。
(二)牲畜头数保持稳定,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012年,内蒙古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亿头只,连续8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全年肉类、牛奶、绒毛、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53万吨、950万吨、13万吨和5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5%、2.1%、1.7%和2.3%。2013年,内蒙古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8亿头只,同比增长4.9%,实现了“九连稳”。
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已具备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50万吨禽蛋、10万吨绒毛的综合生产能力。牛奶、羊肉、绵羊毛、山羊绒等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奶牛存栏、人均占有鲜奶量也居全国首位。
(三)农业部门结构日趋合理,畜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
近年来,内蒙古畜牧业特色化、绿色化的优势明显,规模化、专业化也有所拓展,畜种结构、畜群结构、品种结构等进一步优化。农区牲畜存栏占全区牲畜存栏的70%以上,成为畜牧业主要增长点。畜牧业在第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四)农牧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
“十一五”时期,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8%,比“十五”时期高出4.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1615元,增长到2013年的7268元,比上年增长13.9%。内蒙古农牧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4.8%,下降为2013年的35.6%,下降了9.2个百分点。说明农牧民从传统食物结构逐渐向现代食物结构转变,膳食结构更加优化,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五)农牧业产业化蓬勃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建设速度加快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日趋推进,农牧业产业链由生产向加工转化、输出销售不断延伸,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亿元,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40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有9家。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万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54.8%,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从2002年的9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49.6亿元,增长了9倍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2012年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全区农牧民人均实现纯收入339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4.5%。
(六)农村牧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农牧业经营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坚持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和稳定农村牧区土地承包关系,在土地的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分离,合理有序地展开耕地与草场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同时,创新农牧业经营体系,促进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大力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和农牧企业等,有效推进农牧业适度规模化、集约化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