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养二孩,等于换了一种活法
内蒙古新闻网  14-04-14 10:54 打印本页 来源: 云南网  
 

  被第二个孩子改变的家庭生态

  现在,在城市,照看家中孩子的重任大多由老人承担。“隔代教育”的现状加上二胎政策,改变着家庭的生态。

  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让一些年轻夫妻对生孩子的问题考虑得更加慎重,另一方面也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几乎所有城乡女性都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白天照看孩子的重任大多由家中老人承担。尤其是现在的城市家庭,孩子从出生前开始,家里的老人就开始忙活着准备孙辈的落地,等到孩子出生后,老人们更要担负“隔代教育”的重任。

  2013年初,一份与“隔代教育”相关的调查在北京公布。“北京地区有70%左右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上海这一群体则有50%~60%,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

  调查还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50%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而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这种现象几乎不存在。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除了父母要负担多养一个孩子的生活成本外,孩子的祖辈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辛苦操劳一辈子,退休后又继续为子女和孙辈服务,或心甘情愿,或不情不愿。

  对于阎婶来说,3天的清明小长假,只有1天真正得到休息。头两天,6岁的孙女和4个月大的孙子都在家里,最后一天时,儿子和儿媳才把孩子接回家,“明天又送过来,他们要上班了。”阎婶一边搓洗着孙子的婴儿衣服,一边说。

  由于儿子和儿媳工作忙,自从孙女出生,阎婶就开始帮忙带孩子,孙女是跟着她长大的,一直到了可以读小学的年龄,才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住。现在小孙子降生了,阎婶又开始重复带孩子的生活。

  阎婶早上7点之前就要起床,孙子一醒,哭声就是阎婶的闹钟。从“闹钟”响起到晚上孙子入睡前,64岁的她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由于还要做家务,加上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家里还请了个保姆帮忙。白天,两人轮换着照看孩子,一个围着孩子转,另一个就买菜做饭、打扫卫生。

  阎婶有一个爱好——唱歌。“这是我一辈子唯一的一个爱好。”纤瘦的阎婶在孙女上幼儿园后,报名参加了省老年大学和市老年大学的声乐课,每周上两次课,结识了不少“老伙伴”,家里还添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时常邀请老伙伴们到家里或者外面的KTV纵情高歌。“那时候我身体不错,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好。”

  今年春节期间,阎婶被查出患了“植物神经紊乱”。医生告诉她,这是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长期处在一种应激状态下造成的。郁郁寡欢是最大的病因。

  阎婶开始怀念上老年大学时候的自己。“上上课,唱唱歌,整个人什么病痛都没有。现在身体越来越不支,要是孙子早生两年就好了。”一方面她怀念没什么压力的生活,另一方面,她又为自己现在身体不好,不能帮忙带孙子而感到自责。

  虽然她的儿媳妇也是独生女,但是亲家那边却对带孙辈不那么感兴趣。“他们更注重养生,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锻炼,对带小孩没什么兴趣。”阎婶说,亲家两口子都不赞同儿子和儿媳妇生二孩,还明确表示,生了也不会帮忙带。

  “是我让他们生二孩的,但我支持年轻人要有自己的事业,趁年轻好好打拼,不要因为孩子而耽误工作。”阎婶宁愿请保姆和自己一起带孙子孙女,也不愿意让儿媳辞职回家带孩子。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年后,二胎政策的放开,不仅让人们开始认识到由此而生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改变着阎婶这类长辈,以及中国许多年轻的家长们。孩子本身并不会带来如此多的改变,造就这种改变的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重视下一代的教育理念。

  二胎政策放开后,除了父母要负担多养一个孩子的生活成本外,孩子的祖辈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不仅让人们开始认识由此而生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改变着年轻的家长们。

  都市时报记者曹静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走转改大赛】好...
骑行倡环保
爱心义诊
春色满园
北梁贫困女童领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千棵大树进小城
春天里的“爱情故事”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