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额济纳草木复苏,微风醉人,片片胡杨展露新绿。
走进额济纳旗纳林高勒移民新区“胡杨人家”民俗旅游村,一股浓郁的蒙古族风情扑面而来:沿着宽敞的柏油路两侧,只见一排排崭新的砖瓦结构的小康房,房屋的墙裙上、屋檐上点缀着漂亮的蓝天白云图案,院门大门上统一镌刻着“胡杨人家”;柏油路街道两旁全部安装了路灯,栽种了各种花草树木,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与不远处的额济纳胡杨林交相辉映,勾画出一幅绝美的图画。
沿街的搬迁牧民家家开办了商业店铺和牧家游。我们推开了一户写着“孟格图饭店”的院门,主人乌云苏依拉从屋中走了出来,笑呵呵地请我们进屋。只见屋内装修一新,墙体上绘制了各式各样的蒙古族风俗文化风情图画。厨房里正为预订就餐的客人炖着手抓肉、熬制奶茶,房内香气四溢。
“没有搬迁前,我家有10万亩草场,牧养着400多只羊,由于草场干旱退化,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自搬迁后,在政府的扶持下,我把自家小院建成了饭店,去年收入30多万元。”乌云苏依拉边说边领我们参观她家的饭店。
乌云苏依拉原是额济纳旗沙漠深处孟格图嘎查牧民,由于超载过牧沦为生态难民。2004年她响应退牧还草政策,退出所有草场,从沙漠腹地搬到了旗所在地。在政府的帮助下,她不但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瓦房,而且在政府优惠贷款政策扶持下自主创业,对1000平米的院子进行了扩建装修,办起了饭店,主营牧家风情羊肉系列美食,生意很是兴隆。通过几年的发展,她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户,由于饭店一个人忙不过来,她还雇了6位牧民服务员。
“胡杨人家”民俗旅游村是额济纳旗最早建立的移民新区,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近10年来在该新区共安置了各苏木镇转移搬迁的农牧民713户2246人,每户占地1000平方米建了院落和60平米的砖瓦房。为了让移民户发展商业网点致富,近几年,额济纳旗政府通过扶贫政策和自筹资金,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809.64万元,对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对“胡杨人家”住房大门、外围墙进行了民族浮雕壁画装饰美化,在院内搭建了蒙古包……
修缮一新的“胡杨人家”民俗旅游村成了额济纳旗最热闹的商业区,饭馆、超市、民族服饰店、汽车摩托车修理店、奇石店、干洗店等各类商业店铺林立。目前胡杨人家直接受益转移搬迁农牧民达339户990人,间接带动搬迁农牧民近1000人。仅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旗具备餐饮、住宿户均增收8270元。
“为了安置由于草场退化的移民户,纳林高勒新区建成后,我们又先后在旗府达来呼布镇实施了移民阳光小区和北街商服楼建设。”
额济纳旗宣传部部长阿拉腾图雅说。
移民阳光小区位于达来呼布镇环城南路以北。走进阳光小区,只见一栋栋镶嵌着民族图案的移民楼,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耀眼。小区内休闲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我们一家能搬出沙漠得感谢生态移民搬迁这个好政策,住在这里,水电有保障,环境舒服,出门办事、孩子上学都很方便。”正在休闲广场锻炼身体巴图大叔乐呵呵地说。
巴图是额济纳旗马鬃山苏木牧民,由于草场干旱退化,生产生活困难。于2009年从沙漠深处搬迁到阳光小区,圆了他多年以来的安居梦。阳光小区自2007年建设以来,先后建设转移搬迁楼房34栋595套,安置了713户2246名来自沙漠的农牧民。
北街商服楼于2011年建设,建设商服楼7栋127套,目前共安置额济纳旗府周边农区赛汉陶来、巴音桃来等苏木镇转移农牧户86户222人。
近10年全旗共搬迁转移生态农牧民1407户4177人,为了让搬迁的农牧民搬得出、能致富,旗里鼓励他们发展第三产业,建成农牧民转产培训基地1处,先后举办蜜瓜、蔬菜大棚种植、舍饲养殖、电脑操作、酒店礼仪、汽车驾驶维修、牧家游、美容美发、新蒙语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百余期,培训农牧民3000余人次,累计发放创业小额贴息担保贷款达32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700多个,转移就业870多人,全旗农牧区转移劳动力就业率达90%以上。
“再也不用过穷日子了!退牧搬迁后,每年政府退牧补贴2万元,现在家养3头奶牛,我和爱人又经营奇石,每年奶牛收入有2万元,经营奇石每年7万元。这样的日子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原住额济纳旗沙漠腹地,2005年搬迁到额济纳旗“胡杨人家”民俗旅游村的牧民巴格那说。
更重要的是,搬迁转移不仅让农牧民富了起来,人均纯收入达到13708元。也让全旗95%的草原得到了休生养息,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日报记者刘宏章 贾怡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