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崖村宽敞整洁的马路 摄影/通讯员 巴特尔
席发义告诉记者,可惜祖上只有这么一个人有出息。后来,举人的儿子席宝用,也就是他爷爷的爸爸当过家教,而他的爷爷文化程度很低,只能在舍必崖村以种地为生,等到了他爸爸这一代,就没再读书,成了地地道道的庄户人。“虽然家谱现在已经没有了,但祖上的这些人和事,我听老人说起过,就记住了。”席发义说道。
在记者和席发义的谈话间,有村民陆陆续续加入到我们的谈话中,七嘴八舌地讲述着关于舍必崖的故事……
“我们是从山西走西口过来的,已经在这里生活七八代了,听老人说,那时候山西闹了灾,所以祖上就从山西走出来,也没有目的地,只能走到哪儿算哪儿。到了舍必崖村,发现这里有人居住,就先给人打工,慢慢地也就在这里扎根下来。”54岁的潘来旺说道。
“这里的土地湿,适合种植,记得年轻时候穿高跟鞋走在那片地上,还冒水呢。”爱美的村民王玉兰在旁边咯咯笑起来。
记者了解到,赛罕区是呼和浩特市重新区划后的一个新型城区,于2000年6月挂牌成立,以前归属郊区,舍必崖就位于赛罕区的东南部。据《呼和浩特市志》记载,郊区东部和北部是大青山山区的一部分,群山环绕,沟壑纵横,适于种植生长期短的耐寒作物。
对于何时建的村,村民们只知道是清朝时,具体的建村时间无从考证。
养牛种菜发家致富
“我们是靠养牛发家致富的,我养牛养了30多年,从去年开始就不养了,种起了大棚蔬菜。”今年52岁的村民潘桂枝说道。
该村党支部书记云海忠告诉记者,他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在职期间带领村民干了两件事:养牛和种菜。“我们村在2000年左右开始养牛,当时全村1100口人,人均3头牛,日收鲜奶30吨,成为呼和浩特市养牛第一村。现在奶牛数降到了七八百头,但蔬菜大棚却‘遍地开花’,从人均3头牛到人均一个棚。很多村民也已经成功从养牛大户转型为种菜大户。”现如今,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舍必崖村委会委员潘来旺告诉记者,现在的舍必崖村全村拥有耕地面积5800亩,共420多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40%以上的村民都购买了私家车,是赛罕区乃至呼和浩特市重要的菜奶业生产基地。
“以前的烂碱滩,现在的菜棚子,变化大着呢,我们马上也能住进楼房了!”今年63岁的村民潘成奎指着该村西侧的在建楼房感慨地说。这个昔日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如今已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本报记者 马丽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