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包头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传假消息忽悠了谁?别让自己成为谣言的推手
内蒙古新闻网  14-05-21 10:08 打印本页 来源: 包头日报  
 

  

  昆区交管大队前来处理违章的市民排起了长队

  近两天,一则短讯在微信圈里疯传——

  “为了配合9月1日新车6年一审,提醒各位:2014年5月23号之前要把自己爱车的违章处理掉,否则商业险保费上浮10%,过了23号左右即使立马处理违章也没用。所有保险公司一律执行。”

  一时间,此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并持续转发。20日上午,记者从公安交管部门获悉,此说法完全是空穴来风,纯属谣言。

  23号前处理违章,你信了吗?

  18日一大早,市民郑女士照例浏览了一遍自己的微信圈,一则朋友分享的新信息引起了她的关注:“为了配合9月1日新车6年一审,提醒各位:2014年5月23号之前要把自己爱车的违章处理掉,否则商业险保费上浮10%……”

  看到这里,热心的郑女士第一时间将该消息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目的是想提醒一下好友。随后,她看到不同的人又纷纷转发了这一信息,心中有一丝动摇:信息是真的吗?

  之后,她通过微信向一位保险公司的高管朋友进行求证,得到的回复是:“我还没有收到这样的通知,落实一下。”

  而此时在她的评论里,网友们早已是议论纷纷。

  “是真的吗?坐等真相……我有好几条违章还没处理呢!”

  “明显假的,是商业炒作吧?”

  “不知道真假啊,望知情人说明一下。”

  当天晚上,这条没有得到求证的消息还在持续传播。郑女士睡觉前在她自己家庭建立的群聊里,也看到了二弟转来的一条信息,内容完全一致。

  郑女士告诉记者,之前因为刚刚发布了9月1日开始实行车辆6年内免检的新政,因此,这条消息看起来似乎不像是捕风捉影。而在私家车普及的今天,有车族难免都有一两次违章。而这次违章处理和保险挂钩,增加了人们的关注度,因此广泛传播也就不足为奇。

  尽管郑女士对该消息一直半信半疑,但和不少人一样,她无意中成为一则未经求证消息的传播者。

  网传假消息,忽悠了谁?

  那么,这样一条找不到出处的消息,真的有人信吗?信息到底是真是假?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20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昆区交警大队大厅,看到处理违章的柜台前排了一行长队,旁边填写资料的桌子上也挤了不少人。记者随口问了一位女士,她说,是看到朋友发的消息后特意赶来处理违章的。

  “来了才听交警说这是谣言,看来微信圈里的消息多数不靠谱。”她笑着说,以后还得多长个心眼。

  一位男司机告诉记者,他不玩微信,不知道这个消息,不过今天来处理违章的人的确不少,排了1小时队才办完业务。

  记者又向一位交警打听消息,这位交警说:“都是瞎说的,你想想,保险优惠幅度和你出险次数有关。我们这儿是处理交通违章,根本扯不上关系,你们怎么就相信了呢?”

  他表示,这两天来办理业务的人的确增多了,也不断有人问起这件事,他们也不断解释。他告诉记者,19日下午,公安部交管局微博已公开辟谣。“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还在转发。”

  随后,记者向大地保险公司包头中心支公司的一位高管询问,她表示,保险公司没有接到过类似的通知,确定是假消息。

  对于为什么要编造这样的谣言,有人猜测,应该是出于商业目的,为了大量转发骗取公众流量。

  记者从网上查询得知,这一消息传播范围之广超出想象,包括上海、四川、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同一时间都在公众平台广泛转发,并显现爆发式传播。

  “其实,朋友圈、QQ群中的很多信息都是假的。”一位资深的微信玩家小于告诉记者,过去,他也经常转发微信圈里的消息,后来,有一次当她在微信圈里转发了一个为贫困孩子捐赠衣服的消息后,很快接到朋友提醒,称这是一则虚假消息。吃一堑长一智,此后,她对于来源不明的消息尽量核实,实在无法核实的就不再贸然转发。

  记者了解到,针对微信圈等网络公众平台假消息泛滥现象,在天涯、猫扑等一些网站上,许多网友开始号召大家不要转发那种来源不明的假消息,以净化网络环境。

  记者手记

  轻点之间别让自己成为谣言的推手

  发点儿感慨、转发一下心得,微信、QQ本来是晒心情、相互交流的社交网络平台,但一段时间以来,微信圈假消息泛滥现象却一再引发人们关注。

  一些人觉得,微信的受众只限于朋友圈,没有外人,不是对外传播,出于开玩笑的心态编造、甚至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应该没什么大碍。但网络的开放性令假消息的传播特别迅猛,而一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即使捏造者、传播者都是无意的,也可能会被追究刑责。

  市政协委员、内蒙古建中律师事务所律师闫威告诉记者,2013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实施,其中规定:编造恐怖信息,传播或者放任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应认定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

  网络无形,责任可寻。因此,对有些不确切的消息,公众有义务去核实消息的真假,尽量避免传播不切实消息,以免指尖轻点之间,让自己成为网络谣言的推手。(文/图记者 张海芳)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G7京新高速隧道建...
毕业生服装设计作...
呼和浩特市85名交...
感受侏罗纪时代
牧民加入微信圈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飞越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释放压力 迎战高考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