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初融的河水绵延向远方,平整的土地已有新绿冒出,被群山环绕的沉寂草原半梦半醒。突然,一群羊儿打破寂静涌向河边,羊群里不时传出“咩——咩——”的叫声,这是母羊怕小羊走失发出的深情呼唤。远处,一头头矫健的黑白花牛在悠闲地踱步……这是春天的扎鲁特草原,这是图不信嘎查牧民那达木德的家庭牧场。
那达木德的家庭生态牧场
来到那达木德家时,他和儿子巴特尔正麻利地往饲料槽内撒放饲草料。眼下正是接羔的繁忙时候,那达木德家已经接了200多只春羔,家里的牛群也下了30多头小牛犊。虽然忙得不亦乐乎,但看着自己的牧群频频“添丁进口”,那达木德一家的心情好极了。
饲草棚里,草料码放得整整齐齐。那达木德家有3个青贮窖,入冬时,他储备了6万斤青干草、4吨饲料,足够家里600只羊和70多头牛度过漫长的冬季,也保证了母畜膘情的恢复。
那达木德的家有3间砖瓦房,屋门前立着一个两米见方的太阳能电池板,进屋后给人的感觉是——新潮!客厅里,沙发茶几、音响电视一应俱全;厨房里,餐桌橱柜样样齐备。所有的家具陈设和城里人家没有两样。“这几年收入还可以,3个儿子都在旗里买了楼房、买了车。”已经55岁的那达木德一脸满足。
那达木德说的这几年就是扎鲁特旗建设家庭生态牧场的这几年。据当地农牧部门同志介绍,扎鲁特旗是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大旗,是自治区33个重点牧业旗县之一,有1700万亩天然草牧场。然而,长期超载过牧造成草牧场植被稀疏、地表裸露,牲畜呈现出“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2001年春天,通辽市引入了家庭生态牧场的生产模式。所谓家庭生态牧场,就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以围封禁牧、草地改良改造、人工种草种灌为手段,以恢复草牧场植被、提高产草量为前提,以草畜平衡为基点,以舍饲、半舍饲养畜的形式把畜牧业的各项技术组装配套,实施科学养畜和建设养畜,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和生态建设模式。
扎鲁特旗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家庭生态牧场,培育了一批标准化程度高、生态保护好、带动能力强的家庭牧场示范户。截至目前,旗里已初步筛选出104户家庭牧场示范户,那达木德家就是其中之一。
实行家庭牧场后,那达木德家陆续建起了200多平米的开放式牲畜圈,3个100多平米的青贮窖。说起2013年的收入,那达木德表情舒展:“卖了500多只羔羊和40多头牛,去年纯收入差不多有40多万元。”
正聊着,家里的牛倌跑过来说:“又添了一头小牛犊!是头母牛呢。”老伴儿红格尔听罢大步跑到牛圈,果然小牛犊正摇摇晃晃站起来,母牛低头慈祥地舔舐着它。红格尔说:“春天最忙了,几乎每天都要接羔接牛犊。”这边小牛犊刚刚妥帖了,她又拿着奶瓶跑到羊圈给孱弱的小羊喂奶去了。
经营家庭生态牧场的日子过得很充实,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让那达木德很忧心:“最大的难题是电不够用,家里现在这个太阳能电池用来照明还可以,要是做饭就不够了,还得烧煤,也不能打机电井。家里的农机具也少,打草或者干其它农活时得几家一起租农机具。”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那达木德的这些烦恼也在困扰着嘎查其他家庭牧场的主人们。
记者采访扎鲁特旗副旗长肖强时他表示:“家庭生态牧场被实践证明是恢复草原生态、提高农牧民收入的一条可行的路子,必须坚持下去。家庭生态牧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如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等问题,我们将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来解决。下一步,将由旗农牧部门牵头,完善家庭牧场的基础配套设施。”
离开那达木德家时已近中午,牧场上升起袅袅白烟。问起老人今年的目标,那达木德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笑呵呵地说:“我今年的目标是保持去年那个收入就可以了!”
红红火火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你那是多少亩?几户要代耕,几户托管?”
“好好,你带人过来谈吧,我等着你。”
走进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六合村明林农牧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大大小小十几台农机停在院子里,农机专家梅景全正带人检修、改装机器。而合作社理事长尹明林则在一旁忙不迭地接着电话,都是咨询关于土地流转的、代耕的、托管的事情,让他应接不暇。
5年前,六合村党支部书记尹明林联合10多家农户一起搞起了这个农业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就从本村和邻村流转了1000亩地,还有1200亩代耕地。目前,全村309户中有40多家参与了合作社的土地流转、代耕和托管。“我这里全是机械化耕作,15个人侍弄2200亩地,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好地亩产玉米八九百公斤,沼地也能达到700公斤以上。去年纯收入就有20多万。”尹明林说,今年找来的更多了,又新增代耕土地1300多亩。
交谈中尹明林认为,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合作社规模经营更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化肥种子都是低价购进,甚至比批发价还便宜。这些方面的费用省下来将近20万元。全膜覆盖,膜下滴灌,配方施肥,效率高收益好,这就是合作社规模化种植的好处。”
合作社成立伊始,六合村村民李海东就带着自家的100多亩地加入跟着尹明林干了:“以前100亩地自己干一个礼拜也种不完,还得自己浇地,不平的地方还得通,麻烦着哪。现在4台车1天就耕种完了,全是滴灌,两小时时间一拧阀门就行了。”李海东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的土地收入8万多元,自己又在合作社干活儿,工钱又挣了2万多。
尹明林告诉记者,明林合作社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运作得比较顺利,已渐趋成熟,但要做大做强,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首先是土地比较分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械作业,而土地流转又面临很多困难。当地有一半人认为合作社是个趋势,但整体看,农民土地流转的意识并不太强。相比流转,他们更喜欢代耕和托管的模式,付代耕费或实行秋后收入分成。很多农民的思想并不活泛,他们会迷惑于“地流转出去,我干啥去”?另外,老百姓对合作社缺乏信任,“现在国家政策好,你动员他们搞流转土地,人家以为你要套取什么钱呢。”尹明林说。
最让尹明林感到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据他介绍,合作社每年在机器上追加的投资就得30多万,今年又买了8台大小拖拉机和拾膜机等机械。到今年底,合作社还需要二三百万元的周转资金。“想干事儿,就是缺钱!”民间借贷利息太高,向银行贷款门槛又比较高,大型农机具都不能做抵押,甚至他开的一家价值几百万的农机店也不能做抵押。“前几天中国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倒是来我这里考察过,初步答应给加入合作社的40多家农户每家贷5万,但一家一家地找,我怕人们担心,还不把他们找毛喽?!”
现在,尹明林一心想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当务之急是想建个合作社基地,既可以作为办公地点,也能让五六十台农机有个放置的场所,“建这样一个基地估计得一百七八十万元的投资,这几天我正为这事儿着急上火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鲁县的农业合作社有470多家,像明林农牧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这样较大规模的却只有两三家,而缺乏周转资金和贷款困难是非常普遍的问题。
作为东风镇六大工程建设之一,东风镇政府也很支持明林合作社的发展,但也有他们的苦衷。东风镇党委副书记田志鹏说:“政府不允许担保银行贷款,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村官做老百姓的工作,促进土地流转。”(记者蔡冬梅 冯雪玉 陈春艳 白江宏 郭洪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