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霍林郭勒市刚下过第一场透雨,62岁的屈广老人又来到施工现场,眼见新楼房一层层拔地而起,他心里说不出的兴奋。这里是他曾经住了12年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60栋。
60栋是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典型的工矿棚户区,位于城乡接合部,辖区面积40万平方米,居民2510户7230人,其中流动人口3170人。上个世纪70年代末,霍林河露天矿基建工程兵432团建了60栋“地窨子”作为营区驻地,部队撤走后改为民用。由于当时没有政策限制,此区域的生活成本低廉,城市中最困难的群体聚集在这里,之后又盖起大量的简易平房和棚舍。此处人员复杂,流动性强,成为城市管理边缘人群的聚集地。
12年前,一直在农村生活的屈广,为了方便3个孩子上学搬进城里,一家五口挤在60栋一处约5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到冬天,室外温度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就算白天晚上不停地添煤,屋里也很冷,每年冬天至少得烧掉10吨煤。夏季的下雨天,屋里、院里全是水,只能用泵往外抽。我那房子就算不拆,过几年也得塌。”说起当年的生活,屈广感叹不已。
2013年3月,霍林郭勒市启动有史以来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屈广一样,住在60栋的人看到了希望。“搬到城里前,我也想过买楼房,可眼看这房价越涨越高,后来想都不敢想了。60栋的房子几乎都没有房产证,我是真没想到,政府也能给回迁楼。听说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困难户,办房产证时个人也掏不了多少钱。”屈广告诉记者,他在小区做更夫,每月工资900元,老伴没收入。屈广是个热心人,在农村做过乡村医生,邻居们头疼脑热的都愿意找他瞧瞧,他也乐得当个“免费大夫”,在社区中挺有威信。拆迁时,屈广带动周围的80户人率先搬离,大伙儿还因此得到了相应的楼房面积奖励。
屈广告诉记者,新建成的小区有64栋,幼儿园、学校、社区活动站一应俱全。今年4月8日工地开始施工,每隔几天,他都要跑到工地看看。屈广说:“我这辈子算赶上了好时候,政府没忘了我们这些困难户。看这进度,用不了年末就能交工,估计能在新楼房里过年了!” (记者 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