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高考前“撕书狂欢”:正常减压or病态泄愤?
内蒙古新闻网  14-06-05 09:52 打印本页 来源: 今日早报  
 

   分析

   撕书背后是“病态”的教育

  高压下,学生们用撕书来减压,这,正常吗?

  一位有十余年高中校长经历的教育业内人士,用“病态”来形容“撕书”。

  病态的不是学生,而是背后的教育,“教育体制、目标和内容肯定都出问题了。”

  “这就是相当于作用与反作用,压迫越紧反弹越大。”他说,以安徽六安毛坦厂为例,每天16小时的学习,一间教室100多人,“你说这种压迫之下怎么能喘得过气来?”

  妈妈陪读,更说明教育出了问题。关心太过,把高考看得太重。重的分量,都压在了孩子身上。”

  令他无奈的是,这种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现象反作用于学校,好工作难找,行业之间差距大。”他认为。

  杭州的一位高三老师用“极致”来形容现在高三孩子的学习状态:“高三学生到这时候有(撕书)这个情绪可以理解。”

  她说,自己读书时,虽然也辛苦,可心底里却是快乐的。“可现在的孩子,心里不快乐。”成绩好的学生也会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学,为什么要学得这么痛苦,学出来为了什么,“他们想不通,找不到答案。”

  原本性格不错的孩子,到了高三忽然变得说话很冲。浑身就像长了刺,一点小事都要爆发:“他们需要发泄,如果有发泄的渠道就不会演变成那样(打老师)。撕书,就让他们撕吧,不出格又有什么关系?”

  “老师要放下权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只要他们的要求合理,我们都会尽量满足。”

  之前,曾有学生提出一起晚自习太过束缚,想单独在一间教室自习。老师并没有拿出校规马上否定,而是心平气和地跟他聊。“相互理解,站在彼此的立场都考虑下。”她说。

  “最后,他保证说,如果这种行为一旦传染铺开,其他学生都效仿,他就立即停止。”不过后来,并没有很多学生提出相同要求。

  “其实,孩子的想法并不一定就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他们沟通。宽容他们,给他们一个出口。”

   建议

   用阳光的方式释放压力

  高考、中考,都已进入最终冲刺,这时候,每个孩子的压力表现也都不一样,有些会烦躁,有些睡不着,有些吃不下,有些觉得这个不会那个不会,很焦虑。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仔细观察,一旦出现压力过大的情况,要及时了解,和孩子沟通。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赵群筠觉得,压力的释放一定要用阳光的方式来引导。撕书,则是很消极、极端的方式,不是释放压力的行为,而是一种发泄,是魔鬼训练后,孩子内心积压痛苦的一种爆发。

  她认为,适当的压力一定要有,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最后阶段,就像拔河、跑步的最后十米冲刺,不能停下来,也不能散步过去,只能往前冲。

  最后阶段,家长要注意的是,尽量保持一种生活的惯性。

  “不要说太多关于考试的事情,让孩子心无旁骛往前跑。”赵群筠说,孩子过多的压力,是人为给的,比如考试标语、家长过度的关心,就是另外压力的施加。

  “突然特别的关心,也会让孩子产生情感负担。”青春中学初三班主任王婷说,“别一会一块西瓜,一会一杯牛奶,时不时进来看看,说一些安慰的话。”最好的方法是,平时是什么样,考试前也是什么样。

  考试前夕,为了第二天能有充沛的体力,有的学生原本10点多才睡觉的习惯,一下子改到了八九点,结果捂着被子睡意全无,还是辗转到了深夜。“重大考试紧张睡不着是正常的,很多人都经历过,少睡一会,少吃一点都没关系,别太当回事。”

  尝试一些减压和放松训练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状态也很重要。宋海东特别提醒,有些孩子不管是上厕所、吃饭都要捧本书,未必看得进,只是弥补愧疚感,觉得不该浪费时间,大家都在看,我也要看,大可不必这样做。

  “离考试那么近了,拼死复习未必有多少好处,适当的户外、体育运动是需要的,而且可能让状态更好一些。”宋海东说,如果孩子的问题比较厉害,最好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另外,由相对专业的老师、医生做一些集体的减压训练和放松,也很有帮助。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做减压训练,或者学校多安排一些体育课、户外活动,都会有帮助。

  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建议,压力大时,不妨尝试用笔“吐槽”。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焦虑、想法都写下来,在文字中进行自我对话,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样想有用吗?有没有解决方式?写下来,是一种不错的减压方式。(记者金丹丹 高逸平 郑司琪)

[责任编辑 魏佩 ]

寻找清凉
人在花丛游 心在花...
感受草原民俗 体验...
北梁棚户区改造保...
罕见“环天顶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小雨带来凉爽
交流蒙古族舞蹈技艺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