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阿尔山林区采访,第一站便是五岔沟镇的黑木耳养殖园区。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里的木耳居然是吊起来养。
林业职工佟宝亮的大棚里,圆柱形的菌袋像一排排袖珍沙袋,整齐地悬挂在钢构架子上。伸手摸摸,刚刚冒尖的小木耳十分滑软,胖嘟嘟的粘在菌袋上。
“大棚里养的木耳好卖吗?”
“咱这边是山区,气温低,无霜期短,木耳品质好,卖相也好,在市场上很抢手。”刚刚给木耳浇完水的佟宝亮回答。
“一年能收几茬?”
“三茬没问题,一茬按5万元计算,一个棚一年能有15万的毛收入。”
“见了效益,职工们积极性很高,老佟今年又承包了2栋大棚,这下子他的收入可就高了。”镇党委副书记杨黔路介绍。
过去,阿尔山地区的黑木耳养殖基本是传统地栽,即把菌袋平摆在地上或架子上。如今,立体养殖大棚吊袋木耳已经在当地推广开来。
立体吊袋养殖比地栽养殖好在哪里呢?佟宝亮说,“这种养殖模式保温保湿性好,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延长木耳采摘期,不仅能增加产量,木耳的杂质也少,而且还便于管理,对空间的利用率高,100平方米的大棚可以养殖1万袋黑木耳。”
林业职工赵利冬一边帮佟宝亮收拾浇水的家什一边说:“大棚的采摘期比露地栽培早1个月,老佟的木耳总是能提前打入市场,可不少挣呢。”佟宝亮笑了:“去年你的猴头菇一斤卖到31元,头茬就卖了9万多,再加上你的两棚木耳,算算你挣了多少?”
不再以伐木为生活来源的他们,如今已经完成了角色转换。
“五岔沟的菌类养殖用的是天然木屑,生产完的培养料返还森林或大田成为有机肥料,所以说,咱这儿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说到林业职工转型增收,杨黔路十分自信:“去年全镇黑木耳产量有10万斤,猴头菇也有6500斤,产值达到523万元,带动就业200多人。”
靠山吃山,因地制宜。依靠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五岔沟镇在经济转型的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脚步。(记者 王国英 胡日查 石向军 贺喜格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