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大山,难见平川;走不出小溪,难见波澜;走不出篱笆,难见高楼;走不出迷雾,难见晴天……”一首歌,唱出了通辽市奈曼旗李家杖子村民多年来的生存境遇。
10年前,深山沟里的危房、陡峭的山路和沟沟峁峁里的农田还让这个村200余户人愁眉紧锁。如今,条条宽阔平坦的砂石路,幢幢漂亮簇新的砖瓦房,排排齐整的绿化树,让村子一天天靓丽起来。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李家杖子人走出大山沟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李家杖子位于奈曼旗南部山区,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沟里。“早起看山,种田上坡,饮水困难,难见轿车。”这是李家杖子人曾经的生活写照。
“我带你们去看看原村址吧?”在新村,村支书王树峰提议。村民生活过的地方,沟壑如削,峰峦耸立。环视两侧,高山林立,路,如道道利剑劈开山缝斜挂崖上。宽约300余米的沟底更像是河床,北侧的山脚下,散落的磨盘、兀立的门垛、残坦断壁的废墟绵延沟底6公里,似乎诉说着往昔的艰难时光。
“行路难、就医难、吃水难……总之,干啥都难!”王树峰幽幽地说,“那时最难的是吃水,没水人活不了啊!”关于路,关于住,关于吃水,李家杖子的每个人都有说不尽的故事装在记忆里……
穷则思变。村民们都感慨,如果不是国家项目的支持,就不会有李家杖子的今天。从2003年开始,10间年,借助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危房改造项目的支持,李家杖子村里的6个村民组215户人开始陆续走出大山沟,开始了新生活。
二组的王树山是最先搬进新村的55户人家之一。“没有平地的村组都是后迁过来的,我们先搬出来是因为这片宅基地是我们二组自有的一块儿平地。”王树山说。搬出山沟后,王树山靠山吃山,承包了附近林场的100多亩农田,连续3年丰收,平均每年卖粮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小日子越过越红火。2010年,他又新盖了4间大砖房,装修房子时顺便安上了暖气。
如今,搬出大山沟的很多村民都像王树山一样,承包林场农田,种地实现了机械化,收入年年高。
年前,远在河南创业的村民王国富接了新车,领着在河南处的对象回到了家乡,操办了婚事。王国富说,以前回家是坐了火车倒汽车,下了汽车坐驴车。这次回来感觉家乡变化实在是大了:通村水泥路修上了,村里土路变砂石了,他的车一直开到了家门口。
在村中央广场的后面,一座未完工的楼房矗立在那里,格外醒目。王树峰说,那是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的“村民之家”项目。不仅如此,国家又给了村里200万的养殖业项目,现在有170余户已在宅基地里建起了羊舍。农业、牧业和劳务输出已成村里的主业,村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记者白江宏 通讯员侯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