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首府:工农兵路垃圾转运站和公厕缘何成摆设?
内蒙古新闻网  14-06-30 15:40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问题】

  在建垃圾转运站早已停工

  6月23日10时许,记者在海拉尔西街和工农兵路交会处北侧见到了居民所说的垃圾转运站。该转运站位于马路东侧,结构为一层建筑,外墙呈黄色,主体已经建设完成。然而走近该垃圾转运站,记者却发现,其内部没有安装任何设备,也没有施工人员作业,地面上随处可见垃圾、废纸、粪便等。在垃圾转运站的门口外,放着一小堆沙子。由于该垃圾转运站外墙没有任何字样和标志,如果不是居民介绍,记者根本看不出这是一座已经主体完工的垃圾转运站。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来到位于该垃圾转运站旁边的老万烧卖杂碎馆采访。得知记者来意后,该店的李老板表示,他的店已在这里开了8年,见证了这座垃圾转运站建设的前后经过。据他介绍,在这座垃圾转运站建成前,这里还有一座垃圾转运站,那座垃圾转运站是二层楼,楼上还有单位办公。前年,据说要修路就进行了拆除,而现在的垃圾转运站是从去年开始建设的,主体大概在10月份完工,之后就没有了动静。“由于附近没有其他垃圾转运站,所以这座垃圾转运站对于周围的居民来说非常重要,也不知道新建的这座垃圾转运站何时能投入使用。”李老板对记者说。采访中,恰巧有两位附近的居民在该店就餐,他们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公厕变成仓库

  针对居民反映的如厕难问题,当日11时许,记者继续在工农兵路附近进行了调查。采访中,记者步行由工农兵路南口向北走了一公里发现,这一带坐落着多个居民区,道路两侧还有多家饭店及各类商店,人流量和车流量都比较大,然而记者在沿途并没有看到一座开放使用的公厕。昌盛小区居民郑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这条路上没有开放的公厕,路过的行人内急时能忍则忍,忍不了就找个角落方便,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多年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条路其实有一座公厕,只是一直没有投入使用。随后,记者与居民周先生取得联系,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在原锅炉厂宿舍楼附近的一条小巷内找到了这座公厕。该公厕坐落在道路的南侧,其外墙体上并没有公厕的标志和字样,而是涂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广告。来到公厕门口记者看到,红色的铁门正半开着,里面堆放着各种杂物。正当记者打算进去一探究竟时,一位中年男子从里面走了出来。“你是干什么的?”该男子谨慎地问道。“上厕所啊!”记者答道。“这里不是厕所,你去别的地方吧。”该男子说。采访中,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这座公厕已经盖起来很多年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都没有开放过,现在已经成了仓库。

  【规定】

  禁止随意占用拆除

  城市建设开发项目配套建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对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市民生活、节省资金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此,呼和浩特市政府早在2010年3月份就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开发项目配套建设环卫设施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拆除、迁移、改建、封闭配套环卫设施。因建设等特殊原因确需拆除、迁移、改建、封闭配套环卫设施的,须经市环卫局批准;拆除、封闭环卫设施的,必须按照有关标准在市环卫局监督下补建,补建完成后,由市环卫局出具验收结果。

  垃圾转运站、公厕等基础环卫设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那么,首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做了怎样的规划?近日,记者在规划部门见到了《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说明书》。经过查阅记者得知,环卫工程规划目标包括: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密闭式收运,垃圾清运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公厕水冲化率达到100%,一、二类公厕达到100%等。其中,在垃圾转运站方面,按照每0.7~1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的标准进行布置,到2020年,中心城区共需设置小型垃圾转运站260座左右。新建垃圾转运站一般采用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有条件的现有转运站逐步改造为压缩式转运站,以减少运输成本,改善工作条件。在公厕方面,选择建造公厕的地点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符合公共卫生要求,公厕的设计建造应达到《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的要求,一般每平方公里按不少于3座设置。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和商业繁华区道路,公厕间距为300米~500米,一般街道不大于800米。公厕的建筑形式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标准以一、二类公厕为主。

[责任编辑 刘晓霞 ]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六月表情
世界美味大聚会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冰川旁感受“极致”凉爽
额尔古纳迎来旅游高峰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