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呼和浩特打响中国楼市取消限购“第一枪”
内蒙古新闻网  14-07-01 19:05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在经过一番出台、收回、再次出台的戏剧性波折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取消楼市“限购”的城市。限购一直被视为房地产业“救市禁区”,业内预计中国将有多个城市跟风取消限购。

  受到今年以来的楼市“寒潮”影响,一些高库存的城市在崩盘之虞下,开始悄然为楼市松绑。与一些对此秘而不宣的城市不同,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则是国内第一个以“红头文件”方式明确取消限购令的城市。

  类似许多因松绑楼市调控政策而遭中央叫停的地方,呼和浩特市也上演过一出“文件先出台,后撤回”的“一日游”戏码。不过,次日(26日),呼和浩特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正式发表“更正声明”,只将原解禁文件中一处“含二套住房”改为“含二手住房”,其余均保持不变。

  这份文件称,“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取消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的制度,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在办理签约、网签、纳税、贷款以及权属登记时,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数查询证明。”这也意味着,呼和浩特成全国首个正式发文确定放开限购的城市。

  限购政策在中国“落地”已经超过3年,随着限购令的不断扩围,累计有40余城市或松或紧地执行该政策。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很多类似呼和浩特的城市因为整体经济问题,放松楼市调控的需求非常迫切。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人口超1000万的城市除外,其他城市都有可能逐渐取消限购。这也意味着年内限购政策可能会在30个以上城市中被取消。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也认为,呼和浩特明确发文取消限购的做法如果得到认可,将成为地方政府“救市”的标志性事件,有可能对整个市场预期产生重要影响。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则明确表达了对呼和浩特取消限购的支持。他指出,在中国35个重点监测的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的住宅库存压力最大,去库存化周期最长。同时,当地的房价收入比较低,仅4.3倍,远低于全国7.3倍的平均水平,放开限购不会带来房价扶摇直上的压力。

  张大伟也警示称,呼市楼市已经面临崩盘的风险。当地总人口300万,但城市人口仅200万,目前住宅可售库存高达12万套。以目前该地平均每月1000套左右的成交量计算,消化当前的可售库存需要至少10年。考虑到最近几年呼市土地供应量偏大,未来还有10万套以上的潜在供应量难以消化。

  地方政府对于松绑楼市调控政策的动力来源于以“卖地”获取收入的“土地财政”。在今年以来的楼市降温下,松绑调控的呼声高涨,各地或明或暗的松绑政策此起彼伏。许多业内人士也提出,类似呼和浩特的“破限”政策会更加频繁的出现。

  不过,松绑限购的作用实际上十分有限,象征意义更大。北京理工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周毕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限购越放松可能反而越没人买”。因为许多地方并没有足够的产业配套支撑楼市,所以也没有长久的人口吸聚力。如果通过这种放松限购的手段强行增加短期需求,那么可能会带来产生更大的泡沫。(完)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六月表情
世界美味大聚会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冰川旁感受“极致”凉爽
额尔古纳迎来旅游高峰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