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内蒙古人物 > 人物秀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李準:达赉湖畔是我家
 

  

  他是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的后代,

  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得茅盾文学奖;

  他编剧的电影《李双双》《牧马人》家喻户晓,

  是我国第一位荣获“百花”、“金鸡”双奖桂冠的杰出作家、剧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被称为“立体的流民图”,获得矛盾文学奖;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被《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刊发并在全国近50家报纸转载;小说《李双双小传》被拍成电影流传全国获得百花奖;他编剧的电影《龙马精神》《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获金鸡奖,是我国第一位荣获“百花”、“金鸡”双奖桂冠的电影剧作家……鉴于他在文学和电影方面的成就,他既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又是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还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他,就是我国当代文坛和影坛著名的蒙古族双栖作家李凖。

  李凖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四名大将之一的木华黎,他的家谱上第一句话是“龙门李氏不讳其祖裔为鞑人”,龙门即是今洛阳。明初部分蒙古贵族被招抚,木华黎不愿向明朝廷报道,便去开荒,加入屯田大军,由于解甲归田迁向洛阳龙门,故省去“木华”,谐汉字李。李凖虽然没有生活在草原,但血液中流淌的仍然属于这个民族,他充满深情地认为,达赉湖畔是他的家乡。

  情系“聋子书店”

  1928年,李準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原为洛阳县)麻屯镇下屯村一个乡村教师的家庭里。在此之前,李準的父母一连生了两个女儿,数千年的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李準的降生为父母脸上增添了不少的荣光,自然受到父母的格外宠爱。为了消灾祛邪,保佑儿子平平安安长大成人,父母给儿子取了“铁生”这个名字。李準的祖父李祖莲是洛阳县的一个宿儒,伯父李俊华是洛阳有名的教师,叔父李明山也是个私塾教师。李凖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之家,他的身上自然也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

  每天晚上全家坐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是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上的人物。李凖的历史知识丰富,大多得益于这个家庭。

  抗日战争开始后,李凖的家庭起了很大变化,1942年他失学回家,来年到了洛阳一家盐栈当学徒。就是从此开始,李準有了一段铭心刻骨的“借书”趣话,有了一缕永远抹不掉的“聋子书店”情结。城里有一家租书店,因店主人耳朵有点聋,所以人们都叫这书店为“聋子书店”。他第一次发现这个租书店非常高兴,城里毕竟和乡下不同,买不起书可以租书读。租到《北极风情画》,他用了两夜就看完了,接着是《塔利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张恨水的《八十一梦》《金粉世家》《大江东去》《啼笑姻缘》等。“我最近进了一批平民书店的书,你一定喜欢读。”“聋子”又向他介绍。头一本书就是屠格涅夫的《罗亭》,书中那个傲岸不群的青年,完全使他着迷了。这个时期他还读了《西线归来》《雷马克》,还有《战地钟声》等当时流行的新小说。开始接触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鲁迅、茅盾、巴金等中外大家的名著,开阔了艺术视野,培养了对文学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洛阳沦陷后,盐栈倒闭了。从17岁开始,李凖在家乡麻屯镇邮政代办所当邮递员,在送报送信之余,坚持刻苦自学。凡他经手发送的报刊,都要仔细阅读一遍,平均每天要读五六份报纸,每月要读两三份杂志,这就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思想和艺术视野,并通过这个渠道广泛接触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和生活。他经常替镇上目不识丁的农民写信,因而熟悉了几百个农民家庭,也熟悉村镇上各职业、身份的人,理发的、卖豆腐的、更夫、屠户、吹鼓手、算命先生等都是他熟悉的人物。可以说这个小村镇,就是他最初的生活基地,他的“人间大学”。他所熟悉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成了后来他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李双双”让他成了双栖作家

  李凖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对农村和农民情有独钟,感情炽热而深厚。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通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表现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带着友善的微笑,批评农民身上传统的狭隘自私心理,满腔热情地歌颂公而忘私的社会主义新人,成功地塑造了李双双、孟广泰、郑德和等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先进农民形象。像李双双这个人物,甚至被编在歌曲里一代代传唱,成为农民最崇尚的模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方面十分成功的范例。

  李準总结自己的作品特点是:朴素平易,浑然天成,明朗欢快,真实可信。人们最爱用“双栖作家”来称呼李準。的确,在中国当代文坛和影坛,他获得的殊荣绝对没愧于这一称谓。

  1953年是李凖的成名之年。这一年他25岁。在语文教员任上,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写了《婆婆和媳妇》《卖西瓜的故事》《我没有耽误选举》等小故事。9月李準创作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11月20日在《河南日报》发表,引起争论,受到文艺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轰动一时。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转载了《不能走那条路》并加了编者按。按语说:“这篇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思想对自发倾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比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此后,全国近50家报刊均以整版篇幅相继转载。到1959年《不能走那条路》单行本先后印刷4次。几十年来,他出版的主要短篇小说还有:《李双双小传》《两匹瘦马》《农忙五月天》等小说集,共收集了50余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有《冰化雪消》《没有拉满的弓》《瓜棚风月》《王洁实》等;特别是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以三四十年代黄泛区人民的苦难史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黄河流域勤劳、质朴、侠义的农民的历史命运,热情地讴歌了他们那黄金般可贵的品质和纯朴美好的感情,挖掘出中华民族的伟大魂灵。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麦、徐秋斋、海老清、蓝五、王跑等典型形象。在艺术上作者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同外国小说的某些富有表现力的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描写上,既有白描的硬功夫,又学习外国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的长处,使这部小说成为杰出的土洋结合之作。该作品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李準认为,这部书是真正能代表他艺术上最高成就的作品。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内蒙古包头举行稍麦王大赛
蒙古族佳丽争奇斗艳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