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楼租房、清理下水道、办理各种证件、无抵押贷款……从公共场所到居民住处、从路灯杆子到街边变压器箱,从散发、张贴发展到喷涂,五花八门、无孔不入、难于清理的小广告被市民们痛恨地斥之为“城市牛皮癣”,它们的存在成为了影响文明整洁城市的一大公害。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日前,科区城管大队对城区各主要路段和公共设施违法设置的小广告进行了集中清理。
市民深恶“城市牛皮癣”如今的商业小广告,可谓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哪里有“人气”,哪里就有它们的身影。在明仁大街中段做生意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刚请人安装了崭新的卷帘门,谁料第二天早上到店里一看,卷帘门上贴了四五张办证小广告,这让本想“开业大吉”的他有些气愤。对于黄金地段,“从业者们”对广告位更是你争我抢。在团结路附近记者发现,一处临街的墙壁被各式各样的小广告贴成了“大花脸”,虽然有些小广告已被清理,但留下的痕迹依然明显。附近的商户对此非常无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里就成了小广告的地盘,一些人张贴广告时先会撕掉别人贴的广告,弄得地上到处是碎纸屑,风一吹满地都是,真让人头疼。”一商户说。随着小广告的泛滥和商家无序竞争,墙面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小广告商们的需求,走在路上,记者看到不少公交站候车亭、电线杆、垃圾桶以及配电箱,甚至非机动车车道上都有小广告的身影。
张贴小广告多在夜间行动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张贴小广告的人除了白天散发、张贴和喷涂广告外,更多选择在夜间行动。这是因为,在夜色掩护下,张贴小广告者的行为具有隐蔽性,少有人注意,这有利于其快速大量地散发张贴小广告。记者曾在一次夜间采访时发现一对男女骑着一辆电动车沿着建国路从北向南行驶,每到一个路灯处,这对男女就会停车,随即将一张房屋出租广告贴在灯柱上。当记者用相机对此进行拍摄时,二人看到闪光灯亮起快速离开。对此,科区城管大队的工作人员介绍,科区城管曾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夜间上街巡逻,多次发现趁着夜色张贴小广告的人,而当工作人员上前制止时,这些人有的会比较配合,主动清除已张贴的广告,有的则非常蛮横,不讲理。
“牛皮癣”缘何成了“顽疾”
采访中,科区城管大队一中队队长张洪波告诉记者,当前,城区内乱张贴、乱刻画等“城市牛皮癣”问题呈多发态势,据统计,4—7月,科区城管共采集或现场抓到非法张贴小广告的行为1320余起。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牛皮癣”成为“顽疾”?记者走访了解到,造成“牛皮癣”泛滥的原因之一是小广告制作成本低,并有市场需求。非法小广告制作成本低,张贴费用也低,且房屋租赁、脱排清洗、疏通管道等广告宣传与市民的需求息息相关,有一定的市场。二是管理不到位,存在“失管”现象。目前小广告整治只依靠城管部门进行治理,环卫、街道、房产管理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沟通机制不健全,缺少联动机制,造成小广告的整治处于“失管”状态;三是法规不健全导致违章违法小广告屡治屡犯。目前,城管执法对“城市牛皮癣”进行治理的唯一法律依据是《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违法行为规定》第三条第二款“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任意刻画、涂写、张贴宣传品等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处罚”,然而,由于处罚太轻、额度偏低,难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四是缺少发布信息的渠道。目前我市由于城市内设置的公众广告发布栏较少,招聘类、服务类、商家信息等广告由于发布途径少,也为乱贴乱画埋下了隐患。
治理“城市牛皮癣”还需多方联动
在街头乱贴小广告,反映出部分市民公民意识、环境意识的缺失,而要彻底根治街头“牛皮癣”,除了加强管理外,更要提高广大市民爱护环境的自觉性。据了解,从7月2日开始,科区行政执法局加大力度对“三乱”广告进行治理,截至24日,共拍照取证1320张,经核实,共有432个电话号码是重复的,其中有530余张照片上的预留电话号码属于房产中介机构的预留电话。经过进一步核实,共有30余家中介机构有非法张贴小广告的行为。“目前,在核实和告知过程中,具有非法张贴行为,但不能与城管执法大队积极配合的有50多人,执法局已就非法张贴预留电话号码行为进行追呼。”张洪波说。“在治理‘城市牛皮癣’这一问题上,除了采用追呼的方式外,我们还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比如由执法局牵头,城管、环卫、房产管理中心、街道办事处等各部门加强配合联动,加强联合执法,同时对小广告的发布渠道进行规范,比如在公共区域内设立广告发布栏,为招聘类、服务类等市民需求的广告提供发布空间。”张洪波对记者说道。(记者韩丽张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