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络腮胡子,满头茂密的卷发,巴音带着连日拍片的疲惫,在他执导的电影《诺日吉玛》首映结束后,与记者聊起了他从牧民到演员在踏上导演之路的艰辛历程。
被上戏一眼看中
“我的汉话讲得不好,和文盲一样。”巴音开门见山地自谦说。因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蒙授学校读书,所以巴音到高中时都几乎不会讲汉话。
1963年8月,巴音出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乌审旗。“83岁的老父亲和73岁的母亲至今仍在放牧,他们把牛羊当做自己孩子一样爱护,那是他们喜爱的生活状态。也正是这种放牧劳作让年事已高的父母身体依旧像年轻人一样的硬朗。”巴音说。
“从小我就喜欢看电影,只要电影放映队一到我们附近的牧区放映,我就和几个小伙伴骑着马,即使要走几十里路也要去看。”巴音说他一直喜欢文艺和表演,说相声,跳舞,学校里的文艺活动他总是带头人。“我以为自己会像父母一样,做一辈子的牧人。”儿时的他从不敢奢望将来能做演员,直到1982年,还在鄂尔多斯民族中学读高二的巴音被上海戏剧学院一眼看中,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1982年,上海戏剧学院准备成立内蒙古班,学院负责招生的老师来到了鄂尔多斯,19岁的巴音被上戏一眼看中,顺利地被录取了。“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懂,还以为戏剧学院就是唱戏呢。”巴音笑着说。带着草原牧人的朴实,巴音从内蒙古来到了上海,开始自己的影视生涯。4年后巴音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民族剧团话剧队工作。1998年,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巴音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导演专业。
首次“触电”就获好评
1985年,还在大学期间,巴音完成了他的演员生涯“处女作”——电影《成吉思汗》。影片中巴音扮演哲别。令人意外的是,巴音的首次“触电”并没有新人表演时常出现的青涩感,他扮演的哲别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令他差点被冠以“哲别专业户”的头衔。鲜为人知的是巴音背后付出的辛苦,一个几乎不会讲汉语的牧民之子,在银幕上表演自如,想要台词说的顺畅,要过的语言关之难可想而知。
此后他又塑造了《北方囚徒》中的伊登,《骑士风云》中的阿斯尔,《西部狂野》中的左浩,《龙虎群英》中的扎西,《东归英雄传》中的乌巴西汗,《特殊囚犯》中的朝鲁等银幕形象。巴音还拍摄过《乌兰夫》、《阿拉善亲王》等多部电视连续剧,在影片中大多扮演蒙古族强悍的形象。此外,他还在《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近60多部影视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1995年巴音主演了《悲情布鲁克》,男主人公车凌豪迈义气,重感情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而荣获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集体表演奖。
巴音认为自己是为电影而生,为了塑造角色,他不断地调整自己重塑自己,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他在影视界可谓硕果累累,由他参演的影视作品高达200多部,在内蒙古籍演员里,巴音的拍摄数量是最多的。在他看来,自己在内蒙古长大,对内蒙古大草原的一景一物、对内蒙古人的日常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正是出于对草原、对族群、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和热爱,他频频用自己出色的表演给观众展示出蒙古族人的特点:心胸宽广,为人豁达。“艺术表演是需要积淀的。”巴音解释道,“只有体验了当地的生活,才会产生艺术的火花。
对故乡的热爱也让巴音的表演更加真实精彩,在《悲情布鲁克》的拍摄过程中,虽然有四十个人拉着绳子,但是仍然不排除意外,巴音没有犹豫还是骑着一匹快马跳下了悬崖。这种动作在如今的演艺圈简直是难以想象。“其实也是时代的原因。那时我还年轻,又没什么电脑特技,所以不奇怪。”不过,即便在当时,塞夫导演也认为他是“疯了”。这个极为冒险的动作,为当时还是新人的巴音获得了荣誉,也向观众证明“咱们中国的民族题材电影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