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辽复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35年9月出生在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支边到内蒙古大学任教,是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提升教授之一,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建立内蒙古大学物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至今任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内蒙古科协副主席等职,全国政协第7、8、9届委员。
1960—1982年从事基本粒子理论研究;1982年至今在我国开创理论生物物理学研究。发表基本粒子理论方向科学论文70余篇,理论生物学领域科学论文200余篇,著有《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理论》《物理学家看生命》《生命进化的物理观》和《Theoretic-physical Approach to Molecular Biology》等专著。
《科学晴空中的两朵乌云》,这是罗辽复2002年写的一篇论文的标题,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充满文学情调的标题是一篇物理学专业论著。
罗辽复介绍,这个标题来源于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凯尔文的论著《科学晴空上的两朵乌云》。其两朵乌云是指物理学和自然科学中间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所谓黑体辐射问题,另一个是所谓以太漂移问题,他认为这是非常基本的、会影响到整个科学发展的两个问题,他就把这两个问题称为科学晴空上的两朵乌云。这两朵乌云后来演变为物理学在20世纪初期的两场革命,一个是相对论,另一个是量子论。
而罗辽复所说的两朵乌云是新世纪之交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宇宙学中间的暗物质、暗能量,另外一个是不编码蛋白质,它的功能表现尚不清楚,所以有的文献上说它是一种垃圾DNA。这两个问题就是新世纪科学晴空中的两朵乌云。
罗辽复坚信,他的“两朵乌云”一定会成为21世纪人们探讨的科研重点。
罗辽复的困惑
罗辽复已经有五六年没有招研究生了,因为系里的导师很多,而潜心科研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这对于一个以传道授业为乐趣、桃李满天下的师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罗辽复回忆起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年轻人学习热情非常高,这些学生现在好多已经成为我们国内科学界、技术界的中坚力量。
1977级的张杰是罗辽复最为得意的学生之一,1993年张杰从英国牛津大学写信给罗辽复感谢他的教诲:“我一直从事X射线激光方面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作了一些较大的理论和实验工作,处于领先地位……在与牛津大学的同事们讨论工作时,我利用数学方式推导公式的功夫,常使他们叹服,而这一功夫的形成要归功于在跟您学习量子力学时的言传身教。”
让罗辽复感到遗憾的是,在近一段时间比较浮躁的学风影响下,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的青年为数不多,课堂的出席率也不容乐观,往往第一次上课人很多,两三次课以后就会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缺席,一下课学生就围过来问问题的现象再也看不见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罗辽复做了不少努力:他在内蒙古大学新开了一门课《近代物理选题》,为学生介绍有趣的、前沿的物理理论,他也尽量让课程的内容深入浅出,但效果依然不容乐观。
“原来老罗这么关心我们”
罗辽复对吃穿不讲究、不挑剔,他只要时间专注于科研,有时候睡梦中突然坐起来把所想记录下来继续工作,所以妻子王爱德承包了所有的家务,照顾罗辽复的饮食起居、照顾儿女学习生活、照顾年逾百岁的母亲……这些琐碎的事让这位小学数学老师常常感到非常累,但她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是,她从丈夫身上看到了关心和爱。
那是女儿五六岁的时候,大年三十晚上,罗辽复加班没有回来,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王爱德和两个孩子就到楼下邻居家看电视了。罗辽复忙完工作,发现家里灯没亮,担心妻子和孩子的安全,急得到处找。这件事让王爱德很感动:“原来老罗这么关心我们。” (记者院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