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油价和物价的上涨、出租车数量的增多,出租车司机的劳动强度日益增加,实际收入明显缩水,身心健康每况愈下,权益保障形同虚设。而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城市的基础服务行业,我市的出租车也在不断出现“打车难”、“拼车”、“司机对收入不满”、“黑车盛行”等问题。
而如何破解呼和浩特市民“打车难”和的哥“赚钱难”,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在呼吁等待了多年之后,8月1日,呼和浩特市发改委根据市交通局的申请,按照国家发改委《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的规定,组织召开了客运出租汽车运价调整听证会。据悉,此次听证会的调整方案为:1、调整起步价:由6元调整为8元(两公里)。2、调整车公里单价:由1.3元/公里调整为1.5元/公里。3、调整停车等候计费标准:由每5分钟1.3元调整为1.5元。4、调整低速运行计费标准:时速低于12公里/小时,时距并计,每运行5分钟计费标准由1.3元调整为1.5元;7时到9时、17时到19时两个高峰期低速等候费,每5分钟由1.3元调整为2元。5、调整夜间行驶费:21时至次日6时,每车每公里加收的夜间行驶费由0.1元调整到0.5元。6、调整10公里后计费标准:运行10公里以后计费标准由1.5元/公里调整到2.0元/公里。7、新增合乘计费方式:乘客合乘,各付合乘段路费的60%。8、取消1元燃料附加费。方案同时对燃料联动机制进行了调整:天然气价格累积上涨0.6元时,向超过基价公里数的乘客收取1元/人·次的燃料附加费;累计上涨气价变动水平不足0.6元,按照“合理承担车用天然气价格风险,适时疏导气价影响”的原则,燃料附加费标准不作调整。
由于此次听证会涉及打车费用的调整,由此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方热议。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赚钱难”:风光不再的出租车行业
8月1日晚8点,的哥李师傅坐在车里听着广播等乘客:“说好马上就下来的,这都过了十分钟了。”为了等网上订车的乘客,李师傅已经错过了几单生意。
晚高峰已经过去了,被晚高峰堵得没了脾气的李师傅正好借等客的时间歇歇。“呼市这路况,情愿不开工,也不去添堵!”他说,要搁早个几年,这个点早回家了,可现在要挣同样的钱,必须多干三四个小时才行,更得耐得住堵。
“为什么早、晚高峰时在市内打不到车?”
“路上堵啊,我们耽误不起工夫啊!”
年近五十的李师傅跑的是夜班,从头天下午五点到第二天早晨7点。“后半夜乘客少了,离家近就回家,离家远就在车上将就一夜。”干了6年多,李师傅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每天一睁眼就欠近二百块的‘份钱’,上有老下有小,不拼命干咋活?”
下午5点,李师傅准时开工。晚上11点左右,他会把车子停到路边吃饭、歇会儿,然后再接着干。“忙的时候晚饭都省了。”李师傅说,一天中一多半时间是给别人干的,剩下才是自个儿挣钱的时间。“一年365天没个公休日!”
在同是开夜班的王师傅看来,出租车司机这行当,不仅是个苦活,还是个危险工种。
“白天不能拒载,晚上还得看清楚了再拉客。”王师傅回忆,一天夜里两点多,路边一女孩招手打车。“谁知车一停,一股脑儿挤上来四个男的,其中两个还喝醉了。问去哪儿,他们就说金山开发区,也不说具体位置。”
王师傅说,他觉得情况不妙,就提出要去附近派出所备案,按理说这是很正常的要求,而且多出的路程也不计费。但四人一听,直接就下车了。“后来一想,这几个人保不齐就是打劫的,吓得我直冒冷汗。”
虽然辛苦,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并不理想。据了解,几年前,我市出租车司机的收入要高于我市社会平均工资。而今,他们的收入在缩水。与此同时,胃下垂、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已经成为出租车司机常见的职业病。
“一天不上厕所,你试试看!”干了十多年,50多岁的赵师傅铁了心说,下辈子决不当出租车司机,最近前列腺病折磨得他后悔年轻时没学个手艺。“厕所少,厕所边上的停车位更少。没有停车位,啥概念?停车就违章。尿?憋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