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出租车起步价及车公里单价等要重新调整
内蒙古新闻网  14-08-06 09:23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随着油价和物价的上涨、出租车数量的增多,出租车司机的劳动强度日益增加,实际收入明显缩水,身心健康每况愈下,权益保障形同虚设。而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城市的基础服务行业,我市的出租车也在不断出现“打车难”、“拼车”、“司机对收入不满”、“黑车盛行”等问题。

  而如何破解呼和浩特市民“打车难”和的哥“赚钱难”,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在呼吁等待了多年之后,8月1日,呼和浩特市发改委根据市交通局的申请,按照国家发改委《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的规定,组织召开了客运出租汽车运价调整听证会。据悉,此次听证会的调整方案为:1、调整起步价:由6元调整为8元(两公里)。2、调整车公里单价:由1.3元/公里调整为1.5元/公里。3、调整停车等候计费标准:由每5分钟1.3元调整为1.5元。4、调整低速运行计费标准:时速低于12公里/小时,时距并计,每运行5分钟计费标准由1.3元调整为1.5元;7时到9时、17时到19时两个高峰期低速等候费,每5分钟由1.3元调整为2元。5、调整夜间行驶费:21时至次日6时,每车每公里加收的夜间行驶费由0.1元调整到0.5元。6、调整10公里后计费标准:运行10公里以后计费标准由1.5元/公里调整到2.0元/公里。7、新增合乘计费方式:乘客合乘,各付合乘段路费的60%。8、取消1元燃料附加费。方案同时对燃料联动机制进行了调整:天然气价格累积上涨0.6元时,向超过基价公里数的乘客收取1元/人·次的燃料附加费;累计上涨气价变动水平不足0.6元,按照“合理承担车用天然气价格风险,适时疏导气价影响”的原则,燃料附加费标准不作调整。

  由于此次听证会涉及打车费用的调整,由此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方热议。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赚钱难”:风光不再的出租车行业

  8月1日晚8点,的哥李师傅坐在车里听着广播等乘客:“说好马上就下来的,这都过了十分钟了。”为了等网上订车的乘客,李师傅已经错过了几单生意。

  晚高峰已经过去了,被晚高峰堵得没了脾气的李师傅正好借等客的时间歇歇。“呼市这路况,情愿不开工,也不去添堵!”他说,要搁早个几年,这个点早回家了,可现在要挣同样的钱,必须多干三四个小时才行,更得耐得住堵。

  “为什么早、晚高峰时在市内打不到车?”

  “路上堵啊,我们耽误不起工夫啊!”

  年近五十的李师傅跑的是夜班,从头天下午五点到第二天早晨7点。“后半夜乘客少了,离家近就回家,离家远就在车上将就一夜。”干了6年多,李师傅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每天一睁眼就欠近二百块的‘份钱’,上有老下有小,不拼命干咋活?”

  下午5点,李师傅准时开工。晚上11点左右,他会把车子停到路边吃饭、歇会儿,然后再接着干。“忙的时候晚饭都省了。”李师傅说,一天中一多半时间是给别人干的,剩下才是自个儿挣钱的时间。“一年365天没个公休日!”

  在同是开夜班的王师傅看来,出租车司机这行当,不仅是个苦活,还是个危险工种。

  “白天不能拒载,晚上还得看清楚了再拉客。”王师傅回忆,一天夜里两点多,路边一女孩招手打车。“谁知车一停,一股脑儿挤上来四个男的,其中两个还喝醉了。问去哪儿,他们就说金山开发区,也不说具体位置。”

  王师傅说,他觉得情况不妙,就提出要去附近派出所备案,按理说这是很正常的要求,而且多出的路程也不计费。但四人一听,直接就下车了。“后来一想,这几个人保不齐就是打劫的,吓得我直冒冷汗。”

  虽然辛苦,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并不理想。据了解,几年前,我市出租车司机的收入要高于我市社会平均工资。而今,他们的收入在缩水。与此同时,胃下垂、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已经成为出租车司机常见的职业病。

  “一天不上厕所,你试试看!”干了十多年,50多岁的赵师傅铁了心说,下辈子决不当出租车司机,最近前列腺病折磨得他后悔年轻时没学个手艺。“厕所少,厕所边上的停车位更少。没有停车位,啥概念?停车就违章。尿?憋着吧!”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风车”飞转
草原上的牧民那达慕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