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网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评:是时候清理微信朋友圈了
内蒙古新闻网  14-08-10 16:23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阿拉善盟阿左旗 满达

  仅仅3年多时间,微信从少数人手中的“时髦玩意儿”,变成了6亿用户热衷的大众平台。伴随着微信用户群的不断发展壮大,朋友圈出现了利用代购骗钱;让你扫二维码,其实链接到病毒、盗号;冒充你,骗你家人;伪装成高富帅、白富美,骗感情,再“借”钱;点赞能获奖?大多是忽悠;等等一系列的虚假、有害信息。原本流行于朋友之间的工具渐渐充满了“铜臭味”。鱼龙混杂之中,难免泥沙俱下,甚至给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之徒以可乘之机,类似新闻屡见不鲜。就在云南省鲁甸县6.5级地震,全国人民都为灾区祈福的时候,朋友圈出现了“我叫XXX,我是第XXX位为灾区祈福的人…”的为灾区祈福信息,引发大量转载。经官方证实,该链接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诱导用户分享,获取自己的利益,目前已被腾讯处理。

  造成变味儿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恐怕还是在于规则制定者——微信自身。从摇一摇到扫一扫,从语音聊天到视频通话,从社交圈到自媒体等等……微信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正如微信不加规制地快速发展,猛回头却发现自身的生态圈已经环境堪忧。用户体验变差的下一步,也许就是用户流失,没了用户,也就失了根本。

  庆幸的是,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以十条规定规范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意在治理朋友圈和公众号等公众信息服务中的某些乱象。不仅如此,腾讯公司意也识到了微信自身存在的问题,8月6日,微信业务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进一步优化平台的生态环境,让用户获取更加真实可信、有效的信息,避免遭受谣言、诈骗等侵害,将于近期内对有害信息进行重点清理,清理重点将面向公众号。看罢以上两个消息,网友们不禁齐声为此举点个大大的赞!

  国家网信办和腾讯此次出手非常及时,人心所向。广大网民的热情不能被利用、正义感不能被亵渎。同时也为我们每位微信用户敲响了警钟:要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自律意识,对于把握不准的新闻和信息不要随便转发,尤其是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面对纷繁的网络,各种传言四起的时候,从自我做起,不信谣,不传谣,拒绝当谣言的“助推手”、“传声筒”!共同为健康、绿色、干净的网络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风车”飞转
草原上的牧民那达慕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