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阿左旗 满达
仅仅3年多时间,微信从少数人手中的“时髦玩意儿”,变成了6亿用户热衷的大众平台。伴随着微信用户群的不断发展壮大,朋友圈出现了利用代购骗钱;让你扫二维码,其实链接到病毒、盗号;冒充你,骗你家人;伪装成高富帅、白富美,骗感情,再“借”钱;点赞能获奖?大多是忽悠;等等一系列的虚假、有害信息。原本流行于朋友之间的工具渐渐充满了“铜臭味”。鱼龙混杂之中,难免泥沙俱下,甚至给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之徒以可乘之机,类似新闻屡见不鲜。就在云南省鲁甸县6.5级地震,全国人民都为灾区祈福的时候,朋友圈出现了“我叫XXX,我是第XXX位为灾区祈福的人…”的为灾区祈福信息,引发大量转载。经官方证实,该链接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诱导用户分享,获取自己的利益,目前已被腾讯处理。
造成变味儿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恐怕还是在于规则制定者——微信自身。从摇一摇到扫一扫,从语音聊天到视频通话,从社交圈到自媒体等等……微信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正如微信不加规制地快速发展,猛回头却发现自身的生态圈已经环境堪忧。用户体验变差的下一步,也许就是用户流失,没了用户,也就失了根本。
庆幸的是,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以十条规定规范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意在治理朋友圈和公众号等公众信息服务中的某些乱象。不仅如此,腾讯公司意也识到了微信自身存在的问题,8月6日,微信业务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进一步优化平台的生态环境,让用户获取更加真实可信、有效的信息,避免遭受谣言、诈骗等侵害,将于近期内对有害信息进行重点清理,清理重点将面向公众号。看罢以上两个消息,网友们不禁齐声为此举点个大大的赞!
国家网信办和腾讯此次出手非常及时,人心所向。广大网民的热情不能被利用、正义感不能被亵渎。同时也为我们每位微信用户敲响了警钟:要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自律意识,对于把握不准的新闻和信息不要随便转发,尤其是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面对纷繁的网络,各种传言四起的时候,从自我做起,不信谣,不传谣,拒绝当谣言的“助推手”、“传声筒”!共同为健康、绿色、干净的网络环境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