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人捧上“新饭碗”
站在生活起点上的年轻人,谁不渴望获得施展抱负的舞台,博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奔向幸福的大好前程。
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包玉双来自牧区的贫困家庭,父母均是残疾人。大学期间,他勤工俭学甚至休学一年外出打工,只为供妹妹上学、为父母付医药费。学校提供的各类奖助学金帮他完成学业,老师“一助一”的就业指导让他获得了心仪的工作岗位。在各方强有力臂膀的扶持下,贫困,没有阻挡这个要强的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脚步。
今年上半年,自治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扩大中小微企业就业容量,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实现更加充分的高质量的就业。
截至5月底,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区共有51064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全区城镇有12万人捧上了“新饭碗”。
生活好了咱还要富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就是民生之源。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才能保证民生福祉的持续向好。自治区在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惠农惠牧政策的同时,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保证了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我们山沟里果树下养的鸡都是绿色产品,鸡蛋论个卖,一个一块二,供不应求,一只山鸡90元,城里人开车来买,我们不用出门鸡蛋和鸡就都销出去了。”5月22日,在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果农吕中申在自家的鸡舍里,拾起比一枚比家鸡蛋略小的灰色山鸡蛋,得意地向记者述说着致富经。
作为新城子镇的山区村落,各类野果是七合堂村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在当地林业、科技等部门的支持下,这里的林果产业形成了规模,野果品质优良,远销广州、澳门、深圳等地。依靠已成气候的林果产业和初步发展起来的山鸡、药材、设施提子等林下产业,七合堂村村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今年,林西县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进一步延伸绿色产业链,今年果农的收入有望再度翻番。
打造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风景线,要靠惠民政策注入强大动力,更要靠千万双勤劳的双手大胆探索和实践。大好形势,鼓舞了无数劳动者奋斗打拼的激情。山沟沟里的农民吕中申也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生活好了咱还要富。
机遇引得“凤还巢”
一排排整齐的灰白色大棚,一眼难以望尽。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的日光温室“万亩番茄园”占地10500亩,有标准番茄大棚2500个。
“现在百姓是从‘政府让种’变成‘我要种’了。”大城子镇政府干部袁海春告诉记者。
起初,大城子镇政府建成番茄大棚,从培训到资金有系列优惠政策承包给农民。年底,每个标准棚平均收入4—5万元。百姓看到实惠后不仅积极承包大棚,有的还开始自己建大棚。
“我家去年建了4个大棚,除番茄外,还间种一些其他蔬菜,每周一次,直接配送到沈阳客户手中,有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召峰波介绍着自家的大棚蔬菜。
召峰波是个干练的女大学生。她话不多,有想法。去年毕业后,她直接回家经营起自家的大棚。一年来,大棚经营得有声有色。
“我准备扩建,扩大经营范围,种植、管理、销售都规范化。”小召要在小番茄上谋大事。
去年,1个100米长的棚纯收入就达7万。今年,整个园区2500个日光温室棚预计收入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