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报言网语】中秋节里话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花好月圆,中秋佳节如期而至。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当多数人陶醉于节日的热闹氛围中时,你可曾琢磨过中秋节的来历,向孩子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当孩子好奇地问你外国人是否过中秋节时,你又会如何回答?中秋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中国人都有着岁月偷不走的中秋情怀。中秋节里话中秋,让我们来说说该如何过一个有“民族特色”的中秋节。

  网友 长沙异乡客:不上星级酒店大摆中秋宴,不去外地旅游花“银子”,在自家庭院或小区花园里摆上月饼瓜果,和亲友、街坊一起“晒”月亮……中秋在家赏月,回归低碳,回归亲情!

  网友 艾诗:还依稀记得记忆中的传统中秋节:提灯笼是必备的节目。一个个灯笼,仿的是大鲤鱼、杨桃、宫灯等;用的材料千奇百怪,有纸、有柚子皮、有木瓜皮;上面绘的是嫦娥奔月、八仙过海、仙女散花……各家张灯结彩,满城灯火,提灯赏月。而现如今,传统中秋节的痕迹已鲜少看到。

  网友 精灵女人:现在流行举办一些成语大赛、汉字大赛,让人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这就是传承文化的好方法。其实我们也可以围绕中秋节,制造出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举办一些比如赛诗会、游园、猜对联、猜灯谜等活动,让人们在体验和参与中自发形成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和传承传统节日的观念。

  网友 财富是怎样炼成的:虽在同一个城市,可平时忙于工作和小家庭的事,很久没回家看父母了。今年中秋节,打算把我爸妈和公公婆婆都接家里来吃饭,饭后一起赏月吃月饼,共享天伦。

  网友 贝贝妈:传统节日,吃喝玩乐只是表象,背后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深厚文化根源。尤其是中秋节,承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中秋佳节,不妨参与一些民俗文化活动,让自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网友 说唱浏阳:中秋节已经有8年没在家过了,这次一定要回家看看。但是公司事务很多,领导可能不准年休假,即便请不了年休假也要利用中秋的3天法定假期回家。

  网友 宏表:如今的月饼馈赠有些变味,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送礼的“道具”。结果,中秋节成了送月饼的时间符号,月饼流通量远大于人们实际需要量,大量的包装盒和吃不完的月饼被扔掉,不断上演着“中国式浪费”。

  网友 濯越:传承传统文化,应该从孩子抓起,在课堂上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增加趣味性的宣传。孩子们感兴趣了,大人也就感兴趣了。

  网友 五湖四海:母亲总说现在的月饼不如过去的味道好吃,现如今我才明白,原来母亲吃的不是月饼,而是真正的中秋味道。现在真的是生活好了,节味淡了,很怀念小时候一块月饼切四份分着吃的岁月!

  网友 兔子罗杰:中秋节,寓意团圆、平安、欢乐,并不是在于送礼。在此我倡议:在节日期间不要用公款买月饼和其他节日礼品、购物卡,反对庸俗功利、铺张浪费,提倡节俭、戒奢,风清气正过好节!

  网友 解光芒:大学毕业后,独自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时间久了,就多了一份对家、对亲人的牵挂。尤其到了中秋佳节,那种渴盼团聚、遥想亲人的思绪会更加强烈。

  网友 春天的柳絮:中秋节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网友 红红的太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展传统民俗活动,我们可以增添一些新的时代元素,这既能让新时代年轻人更好地被传统节日吸引,又能使传统节日展现出新的活力,继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网友 祥云朵朵:中秋节的夜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品老式月饼、看中秋晚会,高兴之余会心一笑,一扫往日的劳累,节日的气氛,也顿时升华了起来。

  网友 荷塘月色:节俭过中秋,过的是一份温情、一份实在和一份绵长。节俭过中秋,不仅仅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呵护我们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

  网友 豆汁儿:个人觉得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收复失守的传统节日文化阵地,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的土壤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还中秋节和月饼一个“本真面目”,否则当中秋节失去了“嫦娥奔月”“月是故乡明”,而只剩下送来送去的月饼时才是传统文化的悲哀。

  编辑:安华祎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更多内容欢迎登陆:http://bbs.nmgnews.com.cn/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