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为什么自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最高理想。相对于国家层面而言,自由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程度在社会领域的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相对于个人层面而言,自由是每个现代公民在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种种个人德行品德的基础上,社会给予的最核心保障。尽管,对自由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质,但是,自由绝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个体自由,而是连接国家与个人的纽带。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其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第二,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在未来社会,“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现实生活中,有人极端地认为自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与社会主义是相矛盾的。事实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和价值取向。一方面,社会主义中国的自由是“实质自由”,这种自由强调为每个个体创造良好的空间、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并以此为最终目的的自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中国的自由是“集体自由”或“社会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自由互为条件,个人与社会并非对抗,而是互相促进。
自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有人说,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惯中没有自由,也最缺乏自由。因为它充满“尊卑”“秩序”“礼教”“等级”“戒律”。恰恰相反,自由与纪律、秩序是相伴相生的。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到处闪耀着有关自由的思想光芒。老子强调“自然无为”“无为而治”,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观念,而是在专制社会体制下能够提出的非常宝贵的,探讨“非专制”的一种思想观点,强调“自治主义”。又比如孔子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形容自己,就是对自由而无拘束的内心状态的一种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自由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深挖,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如何培育和践行对自由的价值追求?
自由是一个复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自由是相对的,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法治基础上的自由,不能以牺牲他人的代价而获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自由是指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自由是指不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拥有完善自己的空间并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由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经济的开放、文化的包容多元、政治的协商民主、社会有活力和秩序等多个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为了一味的经济增长,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甚至践踏自然环境,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应,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自由要不得。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但这种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对个人而言,自由并不等同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维护社会的秩序、遵守道德法律,把个人自由建立在合理的条件范围内,为促进建立自觉、有序、面向全体人民的社会自由而奉献自身力量;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强法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建设,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