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发展,不可忽视文化传承。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没有文化的发展。
今年,自治区提出打造文化繁荣的风景线;5月,《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纲要》出炉;8月,自治区决定每年拿出1460万元,支持乌兰牧骑下基层惠民演出……
这些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文化强区,持续繁荣发展草原文化。“九个一批工程”、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打造文化繁荣风景线,一步步走来,文化家底越积越厚,文化软实力越做越实,公共文化服务正在实现标准化、均等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文化产业活力日益增强……
“十个全覆盖”让文化共享人群“扩容”
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
无论是在呼伦贝尔、赤峰,还是到了乌兰察布、阿拉善盟,当地百姓都说,文化活动室真正给农牧民带来了实惠,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到2013年底,鄂尔多斯市已经在907个行政嘎查村和社区全部建成文化活动室,今年,按照自治区“十个全覆盖”的要求,计划再改扩建文化活动室108个。对于居住分散的农村牧区群众,该市使用“流动文化站”的文化车进行文化服务。
乌兰察布市计划从2014年到2016年3年间,在全市1321个嘎查村各建一个文化室,实现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同时,逐步完善扩大乡村牧区图书阅览室、小型影视放映室、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室的建设,以丰富农牧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处长赵增春说,目前,自治区文化厅正在完善盟市、旗县和乡镇馆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嘎查村文化室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达标率和使用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128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粗糙的石磨、锈迹斑斑的铁耙、带着铁锈的马灯……在扎赉特旗好力保乡永兴村绰尔河农耕博物馆,乡亲们和游客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这些旧时的物件。
这家博物馆于2013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840平方米,为50年代滚水式建筑模式,分12个展室和1个中心展厅。展厅又细化为农家屋、铁匠铺、木匠铺、纺织房、毡匠房、豆腐坊、油坊、粉坊、磨坊、碾子房和成衣铺。300余件展品,是从民间收集起来的明朝至上世纪70年代600余年的本地农民生产、生活用具和当地的民俗文化物品。
据统计,我区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89个,平均13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高于全国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的平均水平。其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到128家,为广大观众“走进历史、感悟人生、开启心智、传承文明”发挥着积极作用。
10万群众的数字福利
“用手机和这个小盒子的WIFI连接,就可以看电影看书了!”指着冰箱上放着的砖头大小的铁盒子,苏尼特右旗乌日根塔拉镇额敦都呼木嘎查牧民陶都芒来乐呵呵地说。
“这个小盒子叫‘便携式移动数字加油站’,它集服务器、存储设备、WIFI为一体,配合便携式天线,辐射半径可达1到5公里。”内蒙古图书馆计算机网络部主任张树杰说。
据介绍,移动数字加油站分3级。一级设在互联网可以达到的乡镇苏木。二级设在距离乡镇苏木较远、无法连入互联网且牧民相对集中的定居点。三级设在更为偏远的居住分散或不固定的牧民居住点。每级数字加油站都存储有2—4T的数字资源,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在信号覆盖区域的牧民,可以借助WIFI,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线访问加油站的数字资源。
“2T的存储器,能放入1万小时蒙汉文精选视频、7.2万余册蒙汉文电子图书等内容。”张树杰说。‘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2012年8月启动实施,目前已经在全区7个盟市的14个旗县开展试点工作,共建设15个一级数字加油站、2个二级数字加油站、70个三级数字加油站,网络覆盖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服务农牧民10万余人。”